上一次讲到,哲学,是一个动词,它的动作本质,是思考。那么,只要出现了思考的过程和结果,都算作哲学吗?我每天都在想,晚饭吃什么……我的学生每天都在刷卷子,思考题目怎么解答,这些算作哲学吗?
也许凭直觉,你觉得这些实在算不上哲学思考~那么恭喜!你的直觉是有道理的,这也证明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潜在的哲学素质~哲学思考,与日常琢磨晚上吃什么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思考的对象不同!哲学是一种终极关怀,它思考的对象主要有三方面:本体论(世界的本质,灵魂与肉体,生与死……),认识论(认知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对思考过程本身的思考……)和伦理学(如何做一个幸福自足的人。后来的政治哲学,教育哲学也都与此相关,关心如何让个人更幸福,社会更公正,道德更趋善。)
另一个证明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潜在的哲学素质的细节,是我们随时会听见,或者在自己郁闷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的问出类似这样的话——“我爸爸死后去了哪里啊?(本体论)”“怎么才能学好英语?(认识论)” 或者,“我命怎么这么苦啊!上辈子招谁惹谁了啊!(兼具一点本体论和伦理学~)” 然而,大部分人仅仅停留在吐槽本身,没有伸手推开这些问题之门,从而来到一个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啊!哲学的药房)。在这个世界里,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贵为哲学大师的人们和你的困惑竟然一模一样!在这个世界里,你也会发现他们的自愈方式(思考成果)已经化作一剂剂经久不衰的白蛋白,供(困于各种问题中的)你对症使用,顺便还激活了你自身的思考免疫力~
你知道吗?17世纪认识论的革新,促进了工业革命;伦理学的发展(尤其是政治哲学),塑造了美国;本体论表面看来式微,但正是人类对于本质的追求,化为一切思考的源动力。关于意义,存在等的命题,已经汇入当代心理学发展,化身在我们随时可以打开浏览的心理类公众号文章。
所以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哲学是无处不在的,也是大有用处的(想想初中课本《道德与法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本书叫做《哲学的慰藉》,的确,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慰藉到了我(这高远美丽的思想天空,把自我心中的卓越潜能一点点激发,把普通日子的美好细节一寸寸照亮)。So,如果你也对哲学有兴趣,就跟我一起,开启哲学历史之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