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县城里的第一家台球室,已经无从考证。
第一家比较喜欢的台球室,则是东关李三开的那家。
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比赛中才能看到的那种由上下两部分拧在一起组成的“高级”球杆,也第一次开始使用“巧粉”这个东西。
装备的提升,自然可以带来实力的增长,而且是一种飞跃。
李三在省会生活过,自然可以接触到更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理念,加上先进的装备,条件具备的的情况下还不能进步,那就只能找个人的问题了。
在这里,我尝到了进步的喜悦,也懂得了台球是需要技巧的。
那一年,我二十岁;而让我懂得技术的重要性的,是一个比我还小的年轻人。
第一次交手,我就以0:8败北。
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战绩,不值得骄傲,但是值得思考。
漂亮的杆法,潇洒的走位和尅球,确实让我有些折服。
令人折服的背后,总是实力。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年轻人,在省会学习台球花了两万多;而那个时候我的年薪,还不够四千。
高雅的运动,总是会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才可以健康发展。
台球虽然是从街边开始萌芽起步,但是它终归会回归它本来的路线,登堂入室。
这是它的宿命。
我家没有那个底子:他是富二代,我家贫三代。没有可比性。
但是喜爱和执着,总可以让我在一件事情上再前进一些,哪怕只有一点点。
所以我需要一个新的起点。
我来到了鼓楼台球室。
这里是后来最热闹的台球室。
老板姓刁,手艺很屌。
老刁是个木匠,所有的球桌都是自己亲自打造。
当时县里还没有“星牌”、“乔氏”,老刁的球桌是最标准的。
木匠会吊线,打球似乎就有优势。可怕的是他的儿子,只遗传了吊线的天赋,加上近水楼台,球技自然是没得说。
那几年,这里是县里最热闹的台球室,因为专业;
县里最精英的球手,都聚集在这个台球室。
我自然要来这里学习。我可能不是精英,但从没人说我不是精英,只说台球。
这里鱼龙混杂,进来的人各有目的。
打球的,看球的,交友的,练贫的…
我不管那些,我是来打球的。
如果我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这里很可能会我的人生有所改变。
但那只是有可能,并且我恰恰是最不善交际的人。
所以我打球的目的,才会很纯粹。
所以我才会在球技上有所进步,所以,我只是比一些人会打几颗球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