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观看古装影视剧的时候,经常能看到打仗的场景,将士们都会穿着铠甲、头盔。但有趣的是,兵马俑坑里的陶俑虽然穿有铠甲,却都不戴头盔,这是为什么呢?
一些历史学家考证,秦军不戴头盔作战,竟然是为了在战场上显示出骁勇善战、不怕牺牲的气势,以气势先压到敌人。《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秦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跿跔(tú jū):奔腾跳跃。科头:不戴头盔,形容兵士的勇敢。贯颐:弯弓。整段话的意思是说,装备精良的百万秦军所向披靡,在战场上将士们之争先恐后不怕牺牲。战争中,奔腾跳跃、不戴头盔、弯弓执戟的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
这种情形,和秦在商鞅变法后实行的军功爵制是分不开的。这大大激发了秦军的战斗力。如《商君书·境内篇》规定,士兵在战斗中斩下敌军下级军官的头,就可以“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还可以作为晋升中级军官的资本。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士兵们能不卖力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