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文社科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孟子》感言集之43:义内义外之辨

《孟子》感言集之43:义内义外之辨

作者: 余超林AIA财富管家 | 来源:发表于2018-07-06 08:53 被阅读30次
《孟子》感言集之43:义内义外之辨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告子章句上下》,其中对于孟季子与公都子关于“义内义外之辨”颇有感触。如果不认真分析孟子的答复,还真觉得孟季子的观点有道理,但是孟子通过不断地通过案例分析,以阐述为什么“义”是一个人内在的想法,义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然的道德标准。这种义是不需要教育,不需要强迫,是一个人遇到实际情况自动自发的一种行为表现。如果真的像孟季子认为那样:这种义只是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发自内心无关。那么这种人的人格将处于分裂状态,这就会出现典型的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致,良心泯灭的状态。

原文如下: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大意是:

        孟季子问公都子“为什么说义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行为方式?”

      公都子就说“行为上表示对一个人的恭敬,这种恭敬是发自内心的”

      “乡里有人比你的兄长大一岁,你会尊敬谁?”

      答“当然尊敬兄长!”

      “如果在一起喝酒,你先敬谁?”

      答“先敬乡人”

      “ 你在行为表面尊敬是这位乡人,但是你内心真正想尊敬的却是兄长,所以这种外在的行为方式,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公都子不能回答,于是求教孟子。

      孟子就说“尊敬叔父?还是尊敬弟弟?”

      他说“应该尊敬叔父!”

      孟子问“如果弟弟代表死去受祭祀的人,应该敬谁?

      他说“应该敬弟弟!”

      孟子说“为什么又要尊敬叔父?”

      他说“因为辈分地位的缘故”     

    孟子说“虽然因为是地位辈分的缘故,需要尊敬兄长,但在不同场合需要恭敬的对待他人”

      孟季子知道之后说“这种情况下尊敬叔父,那种情况下尊敬弟弟,所表现出来的结果都是外在的,怎么说是发自内心的?”

      公都子就发反问道“冬天喝汤,夏天饮水,难道说饮食的行为方式都是外在天气决定的吗”

个人看法:

        人作为一个社会动物,天然有一种社交的需求,家庭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小到家庭,大到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交往,自然受到纲常伦理次序的影响。在家庭结构中,按照地位辈分尊敬兄长,爱护幼小,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自然之理;在社会交往之中,依旧遵循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又在更大范围按照年龄层次依次论资排辈,依地位高低尊重年长者或者上司长官,这也是发自内心的道德标准的自然决定。问题是孟季子偏偏认为这是外在的行为方式,与内在无关,没有深入分析,一般人会觉得孟季子说得对!

        如果认可孟季子的歪理邪说,那么带来的后果就是,反正外在的行为不需要受到内心道德标准的审核,我们完全可以毫无顾忌去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违背良心违背天理也不受约束。所以讲:义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义,真正外在的行为都是内在良心的具体表现!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43:义内义外之辨

2018-7-6于上海

   

     

相关文章

  • 《孟子》感言集之43:义内义外之辨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告子章句上下》,其中对于孟季子与公都子关于“义内义外之辨”颇有感触。如果不认真分析孟子的...

  • 《孟子》感言集之64:食色性也是本能非本性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告子章句上下》,孟子与告子相互之间进行激烈的仁内义外”之辨,其中告子先声夺人,认为“食...

  • 2019年5月读后感

    《孟子》讲了人格独立。 “义利之辨”——义是该得到的好处,利是能拿到但不该拿的好处。 “王霸之辨”王道和霸道之分,...

  • 《孟子》感言集之206: 非礼非义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离娄章句上下》,其中对于“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颇有感触,礼和义都是构建在正确...

  • 《传习录》摘抄: 答欧阳崇一(3)

    孟子言“必有事焉”,则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

  • 食·色

    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告子上》 ...

  • 《孟子》心得

    孟子的思想,当然是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之上有了某些创新的发展,包括至少以下几个方面: 1、义 《孟子》开篇就是义利之辨...

  • 传习录第二十四

    尚谦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著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 又曰:“心之...

  • 《欢乐颂》2:爱情,就是喂饱你,也喂饱我

    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语出《孟子·告子上》 孔子在《礼记》...

  • 义与不义

    人民的义利之辨是与国家义利之辨不同的。 有大义和小义的区别。 《墨子》: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感言集之43:义内义外之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cv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