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 齐帆齐商学院年中征文活动
“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这是来自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旷世之作《说文解字·序》中的一段话。
文字文字,“文”乃独体之字,说明即可;“字”乃合体之字,需要分解才能说明,故曰“说文解字”。由此看来,许慎所作书名颇为独具匠心。
《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将形、音、义三个方面融合起来系统地分析字形以及发掘字源的字书。
后世很多学者都其有深入的研究,譬如有清一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我对文字的深刻认识,就是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开始的。段玉裁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以逻辑的推理为手段,为世人展现出了文字的魅力之所在,同时也成为我热爱文字的契机和提笔写作的动力。
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开始在简书平台上写作呢?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原创文字内容的浪潮明显已经悄然过去。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整日闷在宿舍床上,闲来很是无事;每夜辗转难眠之时,常有许多清奇想法、生命感悟。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可能是为了练习、可能是为了怀念、可能是为了传播,但终归都是极好缘由。
我在学生时代,曾经受过一些文字训练,练过一点写作技巧;有的是为完成学业,有的是为应付考核,有的是为参加比赛;少有可能下笔记录自己之所见、所闻、所感。
年纪长了起来,文献名著阅读多了,文化知识不断积聚,人生阅历赓续丰富;但却没有渠道倾吐,常有不吐不快之感。
综上所述,鄙人踏上了在简书平台分享原创文字内容的道路。
文字能够把你带到历史的巨轮之上,让你玩转于古今中外之间,体会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之感;文字能够连接你的各种感官,让你暂时摆脱现实,尽情享受片刻的超然。或挑逗得你哈哈大笑,或撩动得你泪眼婆娑;或是让你身临其境,或是让你怒发冲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至理名言:意旨读书才会有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
我已经在象牙塔里困了23年光景,语文成绩虽然一直不错;修的也是语言文学专业。即便如此,以前对文学作品并不感冒;反倒对语言问题颇感兴趣。
可能因为高中是理科生,语言学又恰是一门科学。因此,善于发现语言文字问题,热衷探索语言文字奥秘,写下不少语言文字论文。
虽然我对文学作品不太感冒,仍有少数作品让我拍案叫绝。
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莫言的《生死疲劳》《晚熟的人》、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等,都是值得反复阅读、时常回味的。
文字朴实无华而接地气,既不是在堆砌华丽辞藻;又不会让言语落入俗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恰到好处。情节引人入胜,逻辑严格缜密。这些作品畅销甚至奉为经典,自有他的道理。
但当我提笔写东西时便会发现,或是极力炫耀自以为是的文采;或是过于口语而显得俗气难耐。总找不到平衡的点。
仔细思考便会发现大概是有几个原因。
首当其冲,还是读书太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热爱阅读的习惯,又何谈优秀的作品呢。
其二,没有灵活地思考。故事情节、逻辑结构、言语措辞、情感表达,需要仔细地揣摩。
其三,练笔机会太少,本来不会写作,写的次数多了,也就成了作品。
其四,没有专业系统地学习文学创作,希望可以阅读更多讲解写作知识的书籍,旁听更多教授写作方法的课程。
最后,生活阅历过于单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太多人生体验,也不注意观察生活,好的文字内容又从何谈起呢?
如今,每天会抽出时间看书、练笔;会将文字通过简书平台与师友分享交流;恳请大家帮忙批评指正、点赞留评。
优秀的演员讲究真听真看真感觉,写作同样是如此。
跌宕起伏的情节、身临其境的体验、意义深刻的主题、框架严谨的逻辑、优美雅致的措辞,字里行间的那些白云苍狗、缱绻旖旎,让人沉醉不已,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同于绘画音乐戏剧,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作家也能是艺术家。
古人寓情于景,吟诗作赋,畅然心间;来者针砭时弊,挥毫泼墨,尽情洋洒。或优或劣;或冗长或精干,笔杆子不能丢。
另外,文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展示的逻辑推理时常应用于对学生文字教学的过程之中。
首先使用归纳法教授学生一些以某字作为偏旁部首的字,再次运用演绎使得学生可以学到其他更多以此作为偏旁部首的字,这将会是很好的文字教学训练。
也许人的凡身肉体可能逐渐衰老甚至腐朽;文字却能常读常新,青春永驻,永不消逝。
文字永远不会消亡,文字可以获得永生。(完)
投稿本专题:齐帆齐年中征文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