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回老家
祖母很坚强,厄运并没有将她压垮,她没有退缩,反而是生出了更多的勇气和智慧将悲痛深深的埋在心底。
收拾残败的一点点东西,带着孩子们回到老家三里乡,那个生根发芽的地方。
当时三中的老师接纳了他们但却没有住的地方,周边的老乡便腾出一个吊角楼给他们,而此时的山区也正在进行土地改造,每天都是打倒地主,打倒土豪……老乡们也不敢明着接济他们,只能在晚上将一些土豆,玉米悄悄的放在门口藏起来。
狂风呼啸的刮着,树干上零星的几片树叶也被他毫不流情的刮到了地面,一下又被扬起在半空,发出啪啪啪的声响。祖母怀里抱着几个月的父亲,和孩子们卷缩在一起,瑟瑟发抖,吊角楼四处进风被吹的嘎吱嘎吱作响,摇摇欲坠。
好不容易熬到天亮,第二天居然放了睛,祖母将父亲交给姑姑,带上大伯父悄悄的上山,没有干过多少体力活的祖母被荆棘刮的到处是伤口,五寸的小脚稍微不注意就会滑倒,七岁的大伯父将祖母砍的荆竹条收拢在一起,等到了傍晚才和祖母悄悄的背下山,如果被发现不仅被没收,还会被押着批斗。
祖母心思巧,荆竹被她裁成整齐的一截一截,围着吊角楼钉上木头和荆竹条,在三中学里找来报纸,书纸用土豆糊粘的平平整整虽然简陋,却总算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
祖母就这样带着孩子们在三里老街住了下来,在三中学校里做些杂务,来回的奔波在学校与家之间,还好吊角楼有一条小径,通往学校的后门,为祖母节约了许多时间。
既使这样,却始终维持不了生活,三中的老师学生们也很清苦,每天吃的是苞谷饭和一勺合渣,却时常帮助着他们。这里的民风纯朴,善良,让祖母受伤的心感到一丝丝温暖
为了感恩,祖母白天在学校做事,到了傍晚就会把老师和周围老乡的衣服抱来洗。冬天寒水刺骨,祖母手上满是裂口和红肿,却从未间断过。买不起电烫,用大瓷水杯装上开水,用底部反复压平,只要是祖母洗过的衣服,又干净又整齐,遇上扭扣掉了或是那里破了,祖母会仔仔细细把它缝好,有时一忙就到深夜,懂事的大伯父和姑便照顾着几个月大的父亲。
后来,大家都了解到祖母的性子,知道她很要强,不在明着接济,而是抱给了祖母更多的衣服,前题是洗一件祖母必须收一毛钱。渐渐的祖母脸上多了份笑容,再后来祖母给人家磨豆腐,补衣服,做布鞋,一点也不让自己闲着,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
谁也想象不到曾经的她是个大小姐,只要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着祖父的照片久久的凝望,眼里浸满泪水,数不尽的哀愁,然而有时又会闪出无限的光芒。她用她最坚强的信念与毅志在这个残酷,缥缈的年代存活着,一辈子再也未嫁。
祖父的身影逐渐在我心里清晰了起来,高大,崇敬。而祖母更是让我生出无限的心疼与感动,艰苦的岁月并没将这个小脚女人击垮,她始终是那么睿智和美丽,带着一份淡定与恬静,像一株丁香花清新而淡雅在这乱世中生存了下来。而后才有了后面的姑事,此时的我己是泪流满面,心里无限的敬仰与感叹……
图片发自简书Ap
恶梦并没有就此结束,祖母又被扣上地主的冒子,时不时的被拉出去游街,胸前还挂着右派的牌子,颠着小脚,走完了一条又一条的街道,祖母始终是昂首挺胸,衣服上满是补丁,但却干干净净,她脸上带着一份从容与镇定。连押着她游街的士兵也是对她尊敬不已。
在这期间,祖母又被抄了两次家,祖父的照片和所有遗物被他们一把火烧光,让人不得安生,不停的折磨和推残。无奈之下的祖母又再次搬家到河水坪祖父的老家。
而此刻的老家同样也在进行残酷的斗争,祖父家的田和地全被收回,房子也被没收。其实那时的地主也就是省吃俭用,多置了点田产,比较会安排,精打细算。那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好多地方不得不改革,相应一方就会做出牺牲,最终成为了革命的基石。
祖母一家从未剥削过佃户和长工,在当时能给这样的东家干活其实也是一种依靠。祖母回到老家,房子和生活都没着落,而此刻在祖母家干过活的穷人并没有嫌弃他们,而是给了他们无限的帮助,帮着垒房子,不收一分工钱,他们的心里都知道,祖母一家其实是比他们更艰苦,受的磨难也更多。那时的三里乡就是如此纯朴,善良,好多东西在那个时代被刻意的扭曲了……
乡土【三里魂】(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