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开玩笑说,赛马可以不用马,用牛,会吹即可。比谁更能吹,谓之“赛牛”。
近两年,专家教授纷纷参赛,热闹。不过跟当年全民参赛相比,场面就不够看了。
刚刷到一首民歌,那时的:
玉米稻子密又浓,铺天盖地不透风。
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
玉米水稻密成啥样,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去。如果我没有当过知青,说不定就信了。当年(1958年)水稻亩产高达13万斤,即6.5万公斤,《人民日报》报道过,头版,图文并茂,地点是广西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在这之前,青海赛什克农场的小麦亩产8,586斤,环江县的水稻则是后来居上。2025年最新数据,我国水稻单季产量最高达到了1326公斤,平均亩产为680公斤。环江的水稻亩产,约为目前平均亩产的100倍。吓不吓人?
水稻亩产13万斤,很多人都信了。那年我5岁,听大人的,也信了。当地有农技人员不信,私下测算别的稻田,选长势最好的,不到800斤。测了,却不敢说。
吹牛不要本钱,不等于不付出代价。环江“卫星”导致广西征购粮指标激增,1957年为52亿斤,1958年增加到87亿斤,实际产量不足40亿斤。长达三年的严重饥荒,死亡人数《广西通志》上可以查询,且从略。
说来也巧,有可能是大数据在捣鬼,刷到民歌后,不一会儿又刷到一组图片,华南农业大学出版的一本小册子:《水稻亩产7万斤的技术措施》。有封面,还有内页。农业大学的科研项目,详细地介绍了水稻栽植规格(包括行距、株距),水肥管理,预计每一穗200粒,亩产可达72000斤,如果管理得当,每穗280粒,产量可超过10万斤。由此可见,广西环江的水稻高产影响有多大。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广大师生以“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搞科研,他们是认真的,不是走过场,也不是过家家。
连不懂农业的钱学森先生都坐不住了,1958年6月16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粮食亩产会有多少?》一文,通过计算太阳能利用率,提出了理论上的粮食产量上限。钱老的原文如下:
“把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利用的部分,再将其中五分之一转化为粮食,那么稻麦亩产量可以达到2000斤的20多倍。”
钱老的文章应该发表在“环江奇迹”之前,还算比较保守,其理论上限为4万多斤,比13万斤少了9万。
那时候,曾经饱受欺凌的我们渴望强大,渴望为全世界所瞩目,重现世界中心的荣光。
......
赛即比。按孙隆基先生的说法,中国人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一辈子都活给人看,故而喜欢比,尤喜攀比。
那么,人与人之间比惯了,国与国更要比。
不知道外国的情形没关系,专家负责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