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对大部分九零后来说,是个太熟悉的字眼,可以说是一代九零后的标签。
“啃小”其实也一直出现在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中,只是相比于年轻人啃老,老年人啃小毕竟是有些反常态的。
在三十岁的年纪还无法“断奶”,也许也是很多年轻人不齿的一种行为,尤其,无老可啃的年轻人,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竞争激烈,拼房拼车拼教育的年代,这种经济的分担的确减轻了年轻一代的压力。
老人其实可以对成年的孩子选择不作为,也许,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改善现在的拼比风,我们一代的生活理应自己打理,和喜欢的人,而不是喜欢的物质。但是,不作为,不等于混吃等死,更不等于“啃小”。
我至今对一位朋友的话印象深刻,在这样的一个发达的时代,只要你肯出力,就不会饿死,(当然,新时代下我们追求的是美好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但是,新时代下,也有旧时代的人,这并不冲突,不然,妇女儿童买卖的现象也不会一直存在,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典型的旧时代的缩影。
回归主题,“啃小”。我想,最形象的例子,就是影视剧中的“樊胜美”。
看过《欢乐颂》的人,应该都对这个角色可怜又恨,有人拿她和《都挺好》中的苏明玉相比,但是,樊胜美和苏明玉不一样,即使回归到原生家庭,她们两个人也有一些本质的区别。苏明玉的不幸是可以具体到人生某一阶段的某一关键路上的,她其实也是幸运的,而樊胜美的不幸始终只有一件,是伴随了一路的,不能不说有主人公自身的原因,但是,家庭的影响是我们能够深切体会的·。
在我看来,苏明玉是有自我的,她的难过是自我之外的,而樊胜美,是无法拥有自我的,她的不幸是她不得不背负着“他人”而活。
在我15岁的时候,没想过自己要做什么,我唯一的生活就是读书。
在我表哥15岁的时候,人生的路已经定格,跟着师傅做了学徒。
你15岁的时候在做什么?18岁的时候那?
我一直到二十岁左右,还有门禁,有时候会不满这种束缚,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爱与保护。当然,二十岁还不能自立的孩子,在生活中的需求也很难被尊重和选择。
小学毕业大概12.13岁,同村的姑娘为了四五岁新添的弟弟辍学打工,去年结婚了,用自己的积蓄为家里盖了新房子,他的弟弟尚在读初中。
初中还未毕业,有同学已经不得不背起养家的重担,因为不务正业的父亲,或者闲散懒惰的母亲,他们还不知道养孩子是多大的负担,但他们已经开始要养父母,这是从小的负担。
有人说,父母,是这世上最容易上岗的职位,它不需要任何测试。的确如此。
我想这是在中国的父母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先是“养儿防老”,为人子女,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到来,却要承受“被人安排”,是不是只是因为“我”是你的后代?还是因为“你爱我”所以“我要对你的爱负责”,可有些父母,连“爱”都没有,只有“索求”。
这对一个“人”尤其是已经有思想有需求的成年人是及其不公平的,可旧时代的人意识不到这一点,尤其,在农村,很多“新思想”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接受。
父母亲有一对多年的夫妻老友,是引发我写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他们是典型的“啃老啃小族”。
在九零年代,农村思想还是“旧思想”,那时候家有“儿子”是一件很光宗耀祖的事情,我们家也因为只有女儿,遭到过下看。
从我记忆中起,父母的两个朋友就是不务正业的,叔叔偶尔还出门打点零工,婶子每天就是出门溜圈,唠嗑的主,两个孩子一个在北京打工,一个在身边,他们自己和家里的老人分开住。老一辈不知道从事的什么行业,是有一定的退休金的,不过,听母亲说并没有交到儿子手里,想来也是为自己的终老打算的。
其实在农村,没有老人的压力,孩子又比较自立,只要好好经营生活会是个不错的家庭。可世间总有人“作妖”,他们的孩子不知道多大就开始外出打工,听母亲说,他们定期向北京的孩子要工资,孩子的奶奶有时也看不下去。
一个没有学历,没有亲人,外出独自北漂的孩子,我们可以想想有多难,为人父母不用说对他的衣食“嘘寒问暖”了,如果真的有牵肠挂肚的地方,怕也是担心他不好好挣钱吧。婶子的母亲也是一个人住了,住的比我们村还要偏远些的村落,自己养一些家禽,有些收入,偶尔还要贴补给女儿一些。
已经做奶奶辈的人,甚至可能更年长的老人,居然要以这样的方式养着已经将近五十的成家的女儿。听来有些心酸。
老妈经常也说,我们这受苦受累却比不上人家“穿金带银”,可是,四十多岁快五十岁的人,要完老的,要小的,即便“穿金戴银”又如何。。
父母是比较安分的老实人,不攀富,不嫌贫,这也是她们和我们家相处较久的原因。偶尔听到老一辈在一起聚聚的时候,也能听出人群中对这对夫妻生活的不齿和鄙夷。我不知道他们作何感想,至少我是觉得,听不下去的。
当你在成人成家以后,还过着“伸手”的日子的时候,你就把生活和尊严交给了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