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雨说》分为四个板块:一介绍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二积累新字词。三理解课文大意。用诗写“诗”,描述“雨”的形象。四品析精美诗节。赏析最后两节诗的美点。
如果说《雨说》是一首“温柔华美,富有抒情韵味”的诗,那余老师这堂课无疑达到了“创新有效、精致美好”的诗意境界。
一、诗意渲染
第三、四个学习活动是本节课主要活动。看主要学习活动开始前的铺垫。首先是“介绍背景资料”。余老师介绍了作者郑愁予。指出他的诗歌特点“温柔华美,富有抒情韵味。”并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批注“温柔华美、抒情韵味”,因为这是“学习诗歌要用到的评价语”。开课,没有长篇大论的煽情,干净利落,语言简洁优美,直指诗歌教学,渲染诗歌氛围。
接下来介绍“文革”。这涉及到诗歌写作背景,也是学生不了解的历史。余老师做了简要介绍。看接下来余老师的课堂:(屏显,生读)“《雨说》写于十年‘文革’的严冬刚刚过去两年的时候,所以诗的开头向读者展示了万物在严寒冬天的肃杀景象。”(老师讲解)“所以作者说他是春的使者,要给中国的孩子们送来温暖的祝福。”(屏显,生读)“文化大革命是中国20世纪极为特殊的岁月。生活环境的压抑、禁锢,严重摧残扭曲了孩子自由活泼的天性。”(老师讲解)“所以作者把抒情的对象放在孩子们身上,孩子们有了希望,这个国家就有了希望。”这些铺垫讲解,既是背景资料,其实也指向诗歌文意理解、主旨理解。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在后边赏析最后两节诗的美点时,才能够精彩纷呈。
自己也教过这首诗,诗歌开始描绘的肃杀冬景,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这里,余老师两句话就化解了理解中的障碍。语文教学,如何教学生“不知”的内容,如果避免教“一望便知”的内容。如何从学生出发思考课堂教学起点?这方面,余老师的做法值得自己好好学习。
看余老师这里的四组句子,两组是屏幕显示,学生齐读,两组是老师讲解。形式富有变化不显呆板。并且讲解是在屏幕显示基础上更进一步,绝不重复。
其次是“积累新字词”。余老师一向重视积累,这里,出示了这首诗中新字词,一些词语及解释。这里,余老师重点指出两个词语。一个词语是“温声细语”,指出它是“这首诗歌朗读的基调,不是大声激情地朗读,而是温声细语地表白它对孩子们的爱。”还没有开始读诗,诗歌的感情基调已经来了,已经进入本课“诗意”氛围。另一个词语是“洗礼”。除了课本上的注释,让学生批注“洗礼”其它含义。因为“这是一个运用广泛的高雅的词”。想想,当自己抱怨孩子们作文词语贫乏时,自己有没有做足这样的功夫?
这是余老师的开课,无论“介绍背景资料”,还是“积累新字词”,都渲染了诗意氛围,与这首诗的基调吻合。
二、诗意活动
这节课的主要活动是“理解课文文意”和“品析精美诗节”。
无论哪一类文本学习,都需要理解文意。如何依据文体及文本特质来设计这一学习活动?看余老师在这里的设计:
“文意理解活动:写
‘雨’的形象描述
方法:用诗写‘诗’
例:
我来了,
走得很轻,
温声细语,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这首诗,作者化身“雨”的形象表情达意。理解雨的形象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想想自己设计,可能会让学生读诗,结合具体诗句写出自己读出的雨的形象。余老师的设计非常有新意:“请大家动笔写,通过写来了解诗歌的意思,这就叫文意理解。写的角度,是雨的形象描述。告诉大家美妙的方法:用诗写诗;利用课文的诗句有所改动、有所添加、有所引用。每个人写四句诗,描绘雨的形象。”
“用诗写‘诗’”,要理解诗歌诗句,要玩味取舍,又要创新化用,真正高质量的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这首诗又是“温柔华美”的,相对于单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描述雨的形象,这里基于诗歌语言再创造的表达,可以想知这样的语言表达也会是优美的,诗意的。这确是“美妙的方法”,富有诗意。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是自己欠缺的。《金色花》《荷叶˙母亲》等优美的散文诗,《雨的四季》等优美的散文,能不能也来一个“化文为诗”呢?
三、诗意小结
《雨说》是“温柔华美”的,余老师的语言是诗意盎然的。
看“理解课文文意”部分,余老师的小结:
“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是温柔亲切的春之使者。
雨,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静悄悄地走来,是充满爱心的爱之使者。
雨是美好气象的象征,它是布施仁爱的美之使者。
当孩子们自由地笑了,雨就快乐地安息。它是自由之使者。”
好好读读品品,这不就是一首诗吗?
“《雨说》,一首祝福之歌。”是不是诗意盎然?
“品析精美诗节”板块,余老师展示出(针对最后两节诗)自己发掘到的美点:“线索之美反复之美 意象之美 化用之美 象征之美 情意之美”。并用精美语言细腻讲解,如“情意之美”:“温情、柔情、深深的爱意、美好的企盼、衷心的祝愿,都在这首诗歌里面。”是不是诗一般的语言?
由对诗歌中“雨”的形象的感性认识,到对诗歌美点的理性赏析,这才是有深度的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之美。
学习活动结束,余老师结课。(师)“这首诗,通过春的使者的形象,寄寓了对中国大地复苏、春回大地、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等美好前景的祝愿。让我们美美地朗读吧!”
(屏显生读)
“《雨说》中的雨,
是甜甜地叫着孩子乳名的甜雨;
是充满‘温声细语’‘爱心’满满的暖雨;
是滋润大地、让万物欣欣向荣的喜雨;
是带来笑声与希望的春雨……”
不能不赞叹,这语言,又一首灵动雅致的“雨之歌”!
四、诗境阔大
余老师的课是意蕴丰富的诗,总能宕到更深邃的境界。
《雨说》,作者化身雨的形象表达心声。在“理解课文文意”后,余老师让学生积累知识“代言”:“诗中运用了文学作品中用于整体艺术形象塑造的拟人手法,这种巧妙地折射出作者心声的写法,有人称之为‘代言’。”并且联系八年级课本上的《雨之歌》来进一步理解。既点出这首诗的特质,还由一篇到一类。“品析精美诗节”后,余老师让学生积累“象征”:“诗中的象征手法,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暗示、寄寓某种特定意蕴的一种表现手法。”由一篇到一类,由一个到一种,余老师把《雨说》的学习,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一重更阔大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