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年出生的儿子,去年大学毕业,考研和考公失败后,考取了本地一家事业单位,我和老婆虽然希望他继续考研或考公,但他却振振有词说要先养活自己。儿子所在事业单位工作不忙,每天上班主要任务是编辑单位微信公众号,兼带写一些宣传报道和办公室杂活。
4月底儿子单位组织演讲比赛活动,开始儿子打算代表办公室参加,一预演发现可能拿不到第一,就打了退堂鼓,无论我们如何鼓励,他就是不报名参加。演讲前两天,儿子单位分管办公室领导发现他没参加,就与儿子谈话做工作让他参赛。儿子本想说服领导,结果领导反倒说服了他,他只好硬着头皮参加。演讲前我本想让他精心准备好演讲稿,结果一说写稿子,他强烈抗议,表示心里有数。我们若再逼他,他就不参加了。我和老婆担心逼紧了可能会适得其反,只好听之任之由他去。
演讲前一天晚上,在我和老婆强烈要求下,儿子在客厅演讲了一遍。我们听后觉得尚可,内容上儿子以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纲要,从四个方面讲述交通事业发展。演讲优势在于引经据典,表达上也颇有激情。不足在于,例子选取不够典型,细节还需要打磨。大的修改已经来不及,况且他极可能阳奉阴违,只好简单提了两条小建议。
5月7日上午,儿子单位举办了演讲比赛,共有10名选手参赛,最后儿子以0.4分之差名列第二。倒也在意料之中,单位奖励了200购书券,让他颇为自得,我们很跟着高兴,觉得激励了他斗志。
事后我复盘了儿子整个参赛过程,觉得他败于轻视了准备的作用,只有凭着自己一点文学功底硬拼,否则比赛成绩会更好。按《深度思维》一书讲的方法,我试着用“5个为什么”进行分析,儿子为什么不想参加演讲?他觉得得不到第一,其实也就是怕失败。为什么怕失败?可能觉得失败后丢面子。为什么怕丢面子?可能是怕被同事认为他口才不好,被别人标上不聪明标签。为什么怕被认为不聪明?主要还是停留在防御性思维中,没有形成成长性思维。
因为儿子没有养成成长性思维,一贯自诩聪明,从而回避勤奋努力,这样失败后不会认为自己不聪明,而是没有充分准备。背后原因是从小我们习惯性给孩子贴上聪明或不聪明标签,而不是努力与勤奋这类动态标签,让他们错误把成就与天赋挂钩,从而忽视后天的勤奋和努力,因此没有面对挑战的能力和勇气。对此,我们要学会给孩子们补上这一课,多方面肯定孩子们努力勤奋的过程,让他们逐步养成成长型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