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意: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坐木筏子漂流海外。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勇武过人,他的勇猛甚至超过了我。但不善于裁夺事理。”
孔子也是普罗众生中一员,也有着人性的弱点。如同孔子对巧言令色之人也会有偏见一样,他对他的道的推广有时也有会软弱不坚定的时候。昔春秋之时,上无贤君,不能信用孔子,他的礼制、德政等主张不被认可接纳的时候,他也有想要退让躲避的时刻。他说适当的时候乘船到海外去,固然有着一时的软弱,也有着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海外就像是理想世界的桃花源一样令人憧憬。他盼望是有一个能实现他理想仁政的一个地方。当然一直到最后孔子也没有漂洋过海,而是一直坚持自己的理念与思想的传播 。
而“勇”是儒家的重要道德范畴之一,勇敢果断,是一位仁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就把“仁”“智”“勇”并列,“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认为“勇”是以“义”为前提条件的。而孟子延续孔子的这种思想,指出真正的勇是深明大义,合乎气节、道义的一种体现情感与行动相统一的道德品质。
子路为人忠勇,武艺高强,为人刚正,对老师也是有一说一,常常直面提出意见。如果要远游,跟在老师身边最久的就是子路了。子路愿意跟随老师,老师也乐于让他相伴。一般肯定过后总会有个转折,但是呢?孔子又道,子路好勇,勇猛果敢比我强,但其它的就比不上我了。子路做事凭一时义气,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处事冲动急躁,做老师的只能一再提醒他,好勇用得好了也优点,但是一定不能冲动行事,冲动是魔鬼,人在一时激愤之下总免不了犯错误,从而将自己处于危险之中。这是应该避免的。
孔子对于不同的学生很善于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导去教育,他希望能够指点学生远离危险。但是,性格决定命运,子路最终还是在卫国内乱中舍生取义,慷慨就死。也只能叹息一声,人各有志,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持中庸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