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再次登上了单位晚会的舞台。
这次的回归并不代表什么,简单的讲就是不追求任何公利,也没有任何的私心,全然是因为在两个月前,因为场景的特殊因素,已经答应了主办方的许诺。
而我也自认为属于那种“言必行,行必果”的一类人群。当然,或许还有响应部分喜欢我这种主持风格的观众等一些因素存在吧。
在开始登台的前一周,我对晚会的主持和节目内容一无所知,最多猜到有个磷矿自编的舞蹈(平时晚上接人时见过排练)。
这次是公司的迎春晚会,地点在单位生活区的一个大会议厅,大概能够坐满三百多号人,比起之前主持过最大的会场,虽然称不上最大,但也是相当规模了。

晚会上的观众整体分为三大块:单位安排好的各家部门人员(包括公司领导),登台演出的表演者和生活区的群众。
确切地说,前天的春晚主持过程仍然历历在目,但我想再过一段时间后,估计很多印象不深的节目会慢慢被人遗忘掉,留下来的估计就只有一些模糊的记忆片段吧了。
诚然,除了晚会当晚承载了绝大部分主持回忆的话,提前几天的准备和彩排也是一道难忘的风景线。
只是,我习惯并不是很愿意回忆最近的一些片段,主要由于自认为往往经过时间的沉淀后的回忆,才是真正值得留存一辈子的珍藏。但是有些触景生情的,能够勾起我必须将之从脑子里用嘴或是笔展示出来的人或事除外,否则会出现茶不思饭不想的“病态”。
下面把两个难忘的祝福,留给让我难忘回忆的她们:
【1】女主持搭档:刘竹
作为一位大三汉语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能够被晚会组织者发现并确定为女主角的来说,确实无论从形象气质还是言行举止来看,都是非常称职的。毕竟,她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刚刚二十出头,能够通过这种较大的舞台来锻炼下自己,我认为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
作为已经三十多岁的“大叔”来说,如果倒退十年,在自己还未毕业的学生生涯里,确实遇到了几次能够主持系院的晚会的机会,但在当时,还未曾遇到这种企业单位相对正规的迎春晚会。
后来毕业参加工作后,的确受制于体制和公司的各种硬性指标和要求,我也主持过不少类似的晚会和比赛,想来今天也是一种格外的“收获”。至今,我仍坚信:你之前所做的一切,注定会影响你今后的一生。
这种主持磨练的机会,我真的想对她说(其实也跟她交流过),非常难得,可遇而不可求。小姑娘也非常努力和单纯,不断的征求我的意见和大家的想法,这是一名即将踏入复杂社会中,所有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情商:干净、可爱、低调、热情、单纯、善良、有主见、善学习、求上进。

小姑娘整体素质和能力非常难得,如果有一百分的话,最少我要给她90分以上。为什么给她的形容词里没有“漂亮、美丽”之类的,并不是她没有这些,而恰恰相反的是她目前都是具备的。
但是,我自认为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个人的容颜终有老去的那一天,且相貌是爹妈给的,不能受制于自己的控制,而一个人的气质则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累积,会一点一点的在个人品牌上不断的添加新的标签,否则就有可能是“一辈子的花瓶”了。
之所以我不想太多强加于个人过多的曾经过往经验给她,主要是考虑她确实未毕业,三观的形成还需要靠自己的经历来慢慢树立,也没有必要为可能接触不到的烦恼而烦恼。
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非播音主持专业的前提下,我个人的一些片面想法。
在这里,作为一名提早走过一些经历的过来人来说,就冲“张哥”这个称谓,我都必须要祝福下她:希望你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慢慢的能够追寻到自己的初心,努力奋斗,并如同太阳一般,将自己的光和热,传递给每一位你接触到的人。

【2】两位杂技演员
由七冶安装公司从外面请来的杂技表演,一共两个人,一男一女,杂技分成两部分。
前半部分为双人表演《肩上芭蕾》,后半部分为男人单独表演《走钢丝》。
为什么这么多节目,唯独对杂技表演情有独钟呢?其实并不是他们的精彩表演,当然在精彩程度上,总共14个节目评选的话,他们绝对可以进到前三。

之所以我关注到杂技,主要是由于在舞台的休息准备室里那位女杂技表演者的三言两语让我陷入了沉思。
整个晚会从最开始准备到他们登台(杂技是第11个节目),一共大概2个多小时的时间,期间男女两人都坐在舞台的侧边小房间里。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主持人和预备要登台的表演者都陆陆续续的来回进出入这个两三平米的小屋子里。
我倒是注意到了一个梳着大背头的帅小伙一直坐在地上,手里拿着手机看着,并时不时的抬起头瞅瞅来回登台的表演者,我也无意识的跟他对视了几次,但都不知道是哪个单位和节目。毕竟,作为主持人,组织者只是事先告诉我们,有很多单位是从外面请来的专业表演者,且都是上台前才会赶到现场,所以很多的节目都是首次登台,几乎都没有彩排过。
而另一位女演员则从最开始就一直坐在小屋子的开门后面,然后面前放着好多的化妆品,并不停得在脸上涂脂抹粉。如果只是简单的进入屋子内转一圈,不留意的话,都不一定注意到门后还有一个女生。
最初的时间里,我都一直没有把他们两位联系在一起,毕竟两人坐的还是相对较远,且都没有说过话或是相互打招呼,所以我都一直认为是哪个舞蹈或是其他节目的演员,因为没有地方化妆或是休息,所以才会一直在这屋子里呆着。
直到在临近杂技表演后,他们两位才不知是什么时候,已经把各自的表演服换好,站在挡屏后面准备我们主持人的报幕登台了。
两人都穿着银白色表演服,就是那种最普通的略显廉价的纱布式健身服。就在轮到杂技节目即将登场前,那个女人突然过来找我,不好意思的对着我说:
“你是主持人吗?”
“是的,怎么了?”
“你能不能跟音响师讲声,一会儿节目报幕后,就可以播放音乐了。”
“好的,没问题。还有其他要注意的吗?”
“哦,如果可以的话,你能不能在我们第一个杂技表演完后,利用搭设舞台道具的时间,简单的介绍下我们的杂技表演,第一个是力与美的展示《肩上芭蕾》,第二个是《走钢丝》。”
她低下头稍微停顿了下后,再次对我说:
“还有,在第二个杂技开始前,一定要跟灯光师讲声,让他把舞台正面的射灯和花灯都关掉,这样会影响杂技的表演。”
一听到她提出的都是灯光和音响的事情,而刚刚好这个小屋子有个与现场灯光师和音响师联系的工作人员,本来想着让他们两个直接对接,我则好再仔细想想这临时布置的解说“任务”。可恰恰这时上一个舞蹈结束了,轮到我上去报幕,且他们也要准备登场了。
顾不得操心太多了,我就直接上去单人报幕了,接着就是他们两人的登台表演。
等我报幕下来回到小屋后,我赶紧在脑海里迅速的组织报幕词,好准备在两个杂技的空挡中间给观众讲解。
“观众朋友们,利用舞台搭设的间隙,我跟大家简单的说明下。你们刚刚看到的杂技名字叫《肩上芭蕾》,而接下来,我们即将看到的杂技是《走钢丝》。如果说刚刚的表演是展示了人体之间力量性与柔韧性的完美配合,那么接下来将给我们展示了平衡性和心理素质的无缝对接!请继续欣赏杂技表演《走钢丝》”
前一个杂技表演很快就非常顺利的结束了,我也已经在心里默默的将临时准备好的台词,在脑海里来回的过了好多遍,就等背景音乐停下来,我就开始解说了。
可随着时间一秒一分的过去后,仍然不见音乐有任何的减小迹象,同样舞台的灯光(用凌锐铭阿姨的原话就是“光源垃圾”)依旧在到处乱射,唯一在变的就是正在搭设的走钢丝铁架正一点点固定好。
在这不到3分钟的间隙里,我用话筒不停地在尝试着说话,但仅仅只是我自己能够听到,就连我身边的小刘主持可能都没有注意到,正在焦急不断动嘴皮子的我。
很快,钢丝舞台搭好了。坐在屋子里稍事休息的男人再次起身,冲向了舞台……
女搭档则退到了舞台的侧后方,用着期待的眼神看着他缓缓的爬上钢丝,接着她仿佛发现了什么,不停的张望着舞台的另一边:我站的地方。手里则不停的比划着舞台背景上方的各种灯具,我立刻领悟到了她的意思,拿着手上的话筒,也着急的用尽可能大的嗓门,妄想着能够用喊声盖住强大的背景音乐。

但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任何用处。最后,几乎全程在用话筒比划着动作,好让对面的女搭档能够看到我的无奈。
短短的几分钟里,男人用娴熟的力量和技巧,依次完成了:徒手走钢丝,空手倒立,骑独轮车,支撑道具爬梯倒立等各种高难度动作。估计全场除了观众外,最为钢丝上的男人捏把汗的人就是我和女搭档了,那一刻我真是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绝望。

好在全程在我们“祈祷”中,男人凭着过硬的本事,安全高效平稳的完成了所有表演,只当他最后从2米左右高的钢丝上重重的跳下来,站在舞台上给观众下场示意时,悬在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真正的落下。
后来他们再次回到小屋内,我跟女搭档简单攀谈了几句,也顺带解释下当时的“紧急情况”,了解到他们是河南人,在贵阳一直从事杂技舞台表演,已经好几个年头了。
虽然我并没有询问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但从女搭档在表演中对男人深情的眼神,和站在舞台边对钢丝上男人面对各种外界干扰的着急揪心的眼神,可以感受到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并且,见到男人身高不高,但身材很好,属于异常壮实,身上没有多余的赘肉那种。我开玩笑的问了女搭档,她的男搭档平时是不是不吃肥肉的问题上,女人则很快的回复说他吃的,而且平时什么都吃。光从这一点来反推,两人平时也都应该经常在一起,至少是经常在一起吃东西。
由于他们是当天表演前才赶过来的,他们两人的名字,我到现在都还不知道;甚至他们的节目名称都是我在他们登台前,才从他们口中知晓的。

当然,精彩的节目不止这一个,努力排练的演员也非常多,比如:连续四年每年登台献歌的女歌手,勤学苦练的磷矿大美女们,已经退休了仍然为了艺术献身的老摄影家张峰亭,连续多年登台晚会小品的谐星徐晓伟,还有活泼可爱的《喜娃闹春》……

记忆深刻的片段也不少:临时调整客串于诗歌朗诵节目,确实晃眼的灯光和“插曲”频繁的音响师,拥挤的整个晚会现场和后台,台前幕后忙而不乱的组织者和志愿者,从头坚持到结束的领导嘉宾,一直在“挤香油”的站立观众,“为什么喊我叔叔?”“因为你帅啊!”的天真无邪的无敌回答……

正如文章开头所讲,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会留下深刻的记忆,而不一定每一个回忆都能产生共鸣,没有着重记录的记忆也不一定不难忘,而单独留存的记录也不一定就是印象最深。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甚至连名字都还没有机会说出,就已经匆匆的从你身边走过。
姑且用这篇回忆来纪念下在这个社会上,凭着自己的双手和努力来获得人们赞誉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以及一些幕后的花絮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