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呀,千万不要把自己活成一团情绪。”

之前刚好学过正面管教,结束的时候,导师都会让我们用一团毛线圈来传递,每个人都来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验。当时觉得这句话特别有道理,因为用一团来描述情绪,感觉非常地立体。
这两天又想起这句话,突然觉得特别有道理。道理一句话就说透了,但真的践行起来,我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活成了一团情绪。
节前同事休假,有项任务没有完成,等到放假前一天轻描淡写地委托我找领导汇报一下某个计划的进展。当时,我以为真的是个很简单的事,立马答应下来。等到真正接手的时候,才发现表格连着数据,数据套着表格,我还没看一半就感觉晕圈了。
答应了下来,也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先试着理顺思路,然后向领导请示。领导光是批示指导文字描述,我就改了三次。答复数据任务的时候,我还云里雾里的。幸好领导问的问题还算比较明朗,侥幸是完成了领导层面的审核和调整。
完成了项目部环节领导的审核,结果还有一个后台领导的审批过程。流程不清晰,需要我去咨询后台接口人员。等联络到了,后台同事让使用一个从未接触的平台来流转。于是,我又慌忙找其他同事了解使用方式,问了一圈没有人用过。最终向后台同事咨询,幸好有热心同事逐步指点,最终算是将流程启动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边其他的同事已经提前进入了放假状态,我忙得连他们打招呼都无心搭理。
面对这个任务持续不断冒出的问题,我的情绪糟糕到了极点。为什么同事在节前自己不完成这个工作,节后还请假?为什么这件事情会有这么多前提和额外冒出的环节?为什么我需要在处理完自己的事情之后,还要替别人收尾…..脑子里被这些想法给牵绊,我的心情没有明朗过。
等下班后,我和小伙伴快开到家门口,后台同事又来电话问相关表单问题。
我只好委婉地暗示,这个文件的详情我真的不太了解,我无法搞定这项计划。后台同事后续又问了我两次问题,我联系了同事,最终他说不用离后台同事。我也只好心烦意乱,最终就选择不再理睬了。
没想到,等到春节节后一来,同事又打电话给我,因为后台同事催他。本来是开心复工,想到那件自己完成不了,问题还没完没了的事情,我的心情又无比灰暗。感觉这件事情真的没完没了,一想到他还要休几天假,我整个人都不太好了。
复工进场第一天,我用了半天完成自己的事情,随后着手再次处理文件。
发现审核意见的批注中,我根本回答不上来。于是,将6个问题发给了同事,等他反馈。
估计同事也觉得解答我的问题挺费力,于是回复说晚上他自己来弄。一听他这样说,我仿佛跳出了泥坑,瞬间觉得心情好清爽。
这时,我才明白过来,原来糟糕的情绪能让自己状态如此之差。当自己被困在举步维艰的情绪中,我只会一味消极,根本没法将注意力放在提升自己,做好手头任务上。情绪仿佛完全控制了自己,其他的事情来了,甚至都觉得无感。
原来,接手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是如此难堪。问题会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每做一小步,都需要停下来询问确认,这种感觉真的不太好。如果同事不在,我又怎么可能学会编制人力动员计划?
自己要学的东西确实太多了,但如果一下子将我推到前头来处理,我真的寸步难行。
接下来的工作中,还是要及时总结,细心学习,将这次编制的尝试当做一个学习的机会。观摩同事的操作,等到下一次,我一定要尝试自己能接上手。
其实,事情本身不至于那么复杂。但同事做事喜欢拖拉,后台的接口在一开始并没有明确要求,其中具体的真实原因,我确实也没法了解,总之这次的体验非常糟糕。节前的欢乐启动和节后的复工缓冲状态,都被这件事情给冲击地厉害。
情绪这东西,跳出了之后,觉得云淡风轻。但身处其中的时候,真的毫无还击之力。
为什么自己无法跳出那个情绪的影响呢?
最主要的是因为自己没有接触过,第一时间就觉得自己无法胜任;
其次,突然被委以重任,而且是在截止时间快到的时候,唐突让我觉得特别意外和不能接受,感觉自己被动成了善后的工具;
再次,恐惧在那一刻让我无法平淡地看待事物。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领导要给我负面的评价;
最后,喜欢提前规划任务的我,真的很讨厌在最后一刻被催着赶一个任务。
想要跳脱出情绪,最重要的还是把好第一道关。
知道自己不喜欢临时接受不熟悉的任务,可以第一时间和同事说明,勉为其难地接受,只会让自己陷入两难之境。
如果这项工作同事从一开始就和我有分享和提及,我接手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情绪和惶恐。
如果没有恐惧,我做这件事的时候,是不是就更能放得开?抱着练习的心态去工作和学习,可能就会变得更有弹性吧。
情绪来得比理性快,这没有办法调整。觉察到了情绪,我们能做些什么来缓解呢?
特别不愿意也非必要的,那就努力把事情推辞掉;无法拒绝的,那就给自己时间来逐一分解,把大问题变成小问题逐步来处理。
最要命的就是陷在情绪里,无限制地浪费时间和精力。
情绪不可怕,学习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让自己不被长时间困住,才是最重要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