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八十二

作者: 闲嫌咸贤 | 来源:发表于2024-12-31 12:35 被阅读0次

司马懿本来就不愿意伺候曹操。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从另一角度看,可以说司马懿当时是在审时度势。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奋起,是在等待时机。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后来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又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

这说明当时曹操用人有误,当曹操看上了司马懿的才干时,一定要把他捞出来。曹操把司马懿捞出来以后,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不会“久居人下”。因此对司马懿并不重视。几次打仗,司马懿给曹操提建议,虽然曹操也认为是好建议,但是他就是不用。后来曹操做了一个梦,梦见三匹马在一个槽里面进食。他醒来之后吓了一跳,因为“槽”跟他的曹姓谐音,这不等于说三马要吞掉曹家吗?他当时首先怀疑的是马超父子,于是就杀了马超的父亲,还派兵围剿马超,逼得马超投降了刘备。他当然还怀疑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三人,但当时正是用人之际,司马懿乃是顶尖级的人才,他不忍心杀他,于是他就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不会久居人下,你千万要防着点。”但是在曹操死前没有把身后事处理好,终于给曹魏留下一个致命隐患。再后来曹操的儿孙皇帝和大臣们都没有司马懿的谋略深远,最终遭到了失败的下场。

实际上曹操早就发现司马懿早有叛逆的思想,他聪明,审时度势,能正确料定时局。凭借司马懿的能力和洞察力,当时机成熟时,毫不犹豫地就夺取了政权。曹操没有借鉴先前各朝代经验教训,自以为是,本来就知道司马懿不是“久居人下”之人,还将自己身后之事托付给司马懿,给曹家留下一个祸害。不知后世也有你那么大的才干,能否管控得了?这就是只重才干,忘了德行的后果。人是会变的,知人知面,不知心。曹魏朝廷未被外部攻破,反为内部颠覆。堡垒往往易被内部攻破的啊?虽然说历史上没说司马懿是奸相佞臣,但是他也不能是忠臣吧?谋反之罪是“十恶”之罪之首,比奸臣还要可恶。

历史上的司马懿的确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思想家,但其性格过于残忍,在进行政治斗争时,往往不择手段,十分残暴。后人对司马懿的成就有不同的质疑。

魏明帝曹睿曾与大臣陈矫说过这样的一段对话。

曹叡问:“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

陈矫说:“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魏晋世语》

司马懿是一个擅长急与忍、攻与守的一个人,这种人是朝廷的希望,但又是对社稷的威胁。因为当他“忍守”时,会让你对他掉以轻心。当他“急攻”时,又会打你个措手不及。所以司马懿不能成为曹魏政权的“社稷之臣”。

有人说曹操不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吗?就当时的局面来说东汉刘家自己已经乱了,有宦官、外戚、诸侯等原因,曹操是乱世崛起,当时的大汉王朝四分五裂,行将就木,在曹操的努力下使东汉逐渐恢复。而且曹魏政权的每块土地,都是曹操亲自打下来的。但是司马懿在这件事上,却是不一样。魏朝曹家的灭亡,可以说是司马懿一家人政变促成的,典型的窃位篡权。如果从司马懿和曹操对比来看,曹操虽奸,挟天子以令诸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当腐朽的东汉由宦官、外戚等干政,朝堂一片混乱 ,就应该被取代,当时东汉灭亡已成定局,即使不被后来的曹氏子孙取代,也必然会被其他外部势力取代,后来吴蜀各自也都称帝了。曹操克袁绍,收复青幽冀并,统一中原,曹操对当时分裂的朝廷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我们应该赞赏曹操远大的目光和抱负。天下是曹操打下来的,司马懿窃取了曹操打下来的天下。所以曹操是大忠似奸。

再者司马懿,此人智谋,见识都是当时之才,善于隐忍,不过太过于攻于心计。再从历史角度考虑,他的反叛对全国的统一效果不大,因为那时候诸葛亮已死,蜀国再也无力北伐,东吴更不用说了,魏国统一三国只是时间问题,而且他完全可以尽一个忠诚来实现三国统一的抱负啊,还是个人私心太重,人家曹操到死也没称帝。所以司马懿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大奸似忠。司马懿政变以后使诈,诱惑曹爽投降,然后言而无信灭其三族,这不正是说明司马懿在重大事件上暴露出了德行方面的缺失吗?不到最后关键时刻不会暴露,这也是高智商的杰作啊!               

曹操靠国家内乱夺取的政权,而司马懿靠智慧、钻空子夺取的政权。曹操夺取东汉政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谨按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开始算,曹操经营了二十五年的时间。而司马懿夺取政权紧一瞬间就夺去了政权,不知他暗地里经营了多长时间,有人说,司马懿是被各方力量逼迫而夺权的。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对。实际上,司马懿虽然有被逼迫的成分,但也有他主动谋划,提前筹划的阴谋。如果司马懿没有提前谋划,他想要夺权,其实是不可能的。

就拿他曾经“阴养三千死士”(有些史料说是司马师干的。不过就算如此,显然也是司马懿的授意,或者说司马懿也知道,在政变时司马懿也利用了那三千死士。)来说,这就是司马懿有条不紊提前谋划的表现。还有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布局,他将两个儿子安插在军中的位置,他在朝中拉拢的大臣,和利用郭太后与曹爽之间的矛盾、他在军队中的威信等等,这些都是他为政变做的准备。可见智慧的威力不可小觑。不可以说司马懿窃取了曹操的胜利果实吗?

小说也好,历史也好,总地来看曹操爱才胜于重德。比如关羽,“曹操为了收买他,费了多少心机!可是,关云长一得到刘备的消息,立即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成为千古美谈。”成就了关云长在中国古人心中的地位,忠勇为一身的“武圣”。但是这对于曹操集团来说,这不属于叛国吗?增强敌人的力量,而削弱自己吗?可见曹操爱才爱的没有立场,爱到敌人阵营里去了。再说曹操成经立过誓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怎么在关羽身上就不好使了呢?可见曹操骨子里还是存有一种遗传基因,不知什么时候就发作了。

再看蜀汉王朝的诸葛亮,同样为一国丞相,可谓“德才体美劳”为一身。他是自古以来智慧和忠贞的代表,当代和后代对诸葛亮一生功绩评价众多,如清朝乾隆帝评价诸葛亮: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在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大军伐吴。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八月,刘备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在当时诸葛亮如有异心的话,篡位夺权,易如反掌。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陆游《书愤》的千古名句,是历史对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的高度评价。杜甫《蜀相》中写道“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诸葛亮忠于蜀汉国家大业,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真实写照。不言而喻,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是一种“精忠”,一种“大忠”——博大深远,利于国,利于民,利于君。诸葛亮五次北伐,身体力行,鞠躬尽瘁,只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期盼社会和平的到来,期盼人民安居乐业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忠君爱国”,这样的“忠”,是精忠,是大忠!是德才兼备的典范,是文武双全的模范。

再说曹爽,史书上说,曹爽体态肥胖 ,自少以宗室身份出入宫廷,早年谨慎持重,与曹叡交情甚好。曹叡即位后任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任武卫将军,特别受到宠爱。公元231年(太和五年),其父曹真逝世,曹爽袭封邵陵侯爵位,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明帝曹叡病危,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与司马懿并为托孤大臣。少帝曹芳即位之后加侍中,改封武安侯,食邑一万二千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与司马懿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从此,势倾四海,声震天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年八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kty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