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迈出很重要的第一步,我是说关于向学生传播《非暴力沟通》这件事。我想了很久,第一次实施。不过说实话,实施前我有点“拧巴”,有点忐忑。
“咱们今天干点别的吧!”说完我在黑板上写上“观察”二字。
“现在6:30,到6:35,这期间有5分钟,咱们来‘观察’。”
“观察什么呢?”有学生问。
“我不知道。”
6:34时就有学生提醒我,时间已经到了。我看看表,还有1分钟。学生有些着急,我有些慌张。
“现在真的6:35了,在刚刚的五分钟里,你观察到了什么?大家有想法就可以说。”
最开始还感觉发言不太多,慢慢的居然写了快两黑板。我也说了几条我观察到的内容。
“在这么多内容中,这些全部都是属于‘观察’到的内容吗?有没有不属于的?”
其实这个问题有点难,不过从整体来看,倒也实在是整个过程的转折点,而且还很好,过渡的很自然。有学生反应快,直接就指出“欢声笑语”不属于观察。不知道她是真的反应快,还是随口说,反正是接的很好。
经过一番探讨,一致认为“欢声笑语”是一种状态,我们可以说“听到大家在说话,在笑”。后来我又问有没有其他不属于观察的,这个时候就有点尴尬,没有人回应了。没关系,我们可以逐一来看。
我也实在没想到,罗列的快30条中,最后将近有一半都属于“评论”。在发现五个不属于观察之前,我都没有提出“评论”这个词。我慢慢引出来这个词,最后留小一部分,让他们自己判断到底是属于“观察”还是“评论”。
在整个过程中,我也适时在黑板上写了“看到”和“听到”两个词。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是我们的观察,带有总结意味的“乱”“少”“满”等都属于评论的字眼。我们发现哪一条属于评论,我就捎带带着他们练习如何用观察来表达原本的意思。我们还发现,有的句子里边有观察,也有评论。
整个学习可以总结为两个知识点:
1.观察: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
2.观察与评论密不可分。
也稍微提了一点评论是有属性的,客观,正面或者负面。今天提到的内容大多数是客观的,个别是负面的。
“正课”学完还有几分钟,我跟他们讲了讲晚上为什么突然搞一个这样的事情。我真的很想让“非暴力沟通”进校园。我也告诉他们,其实我有些紧张和忐忑,最开始底气不是很足,幸亏有他们的配合和支持,才得以共同迈出这美好的第一步。
女孩李JQ问:“老师,你是胆大还是担小?”
“你为什么这么问啊?那你们觉得呢?”
有个男孩说胆大,李JQ说有时候胆大,有时候胆小。原来她想着我说底气不足的时候就是有点胆小。不过总的来看,小辣椒当然是属于胆大的人啦!小辣椒会保持这份勇敢的!
学生给的草莓
观察 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