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156期“缝”主题文活动。
“你知道什么叫补丁吗?”
我问正在写作业的乐乐,一个读四年级的9岁小学生。她停下笔,眉头微微一皱,大概思索了两三秒钟,告诉我不知道。
这时候欢欢从外面冲进房间里,我一把拉住她,继续问刚才那个问题,你知道什么叫补丁吗?
她几乎不加思索信心十足的说,知道。
我有些振奋,毕竟欢欢是妹妹,今年七岁,读二年级。好奇地追问她,什么是补丁?
补丁就是一个小布,粘在衣服上,她一边说,一边比划着,然后又补充说颜色跟衣服不一样。
你看过吗?我追问道。
看过呀。
在哪里?
植物大战僵尸的那个僵尸娃娃上就有。
我恍然大悟。
这时候妻子就在身边,我问她小时候有没有穿过打补丁的衣服?她告诉我有的。我丝毫没有怀疑,因为我小时候就穿过打补丁的衣服,尽管是很小的时候,而且不多,并且那个补丁很小,很不显眼。
小时候我家里有一个小斗盆,用很精细的小竹篾编织而成,小巧精致,在腰线上还有菱形的格子图案,在白色的竹篾上穿插的青色竹篾排列而成,比脸盆还要小一些,整个外围起了包浆,锃亮锃亮,有些年头了。据说是奶奶的陪嫁。里边放着各种颜色的线头,以及杂乱的各种布料的料头,以及一把经常拿出来磨的剪刀和插在某个线团里的缝衣针。我身上的那个补丁就来自于这里的针线和布头。会这个手艺的是奶奶,只是他眼睛不大好,每次穿针都将线头放进嘴巴里,用口水沾湿,然后眯着眼睛在强光下,用手不停的捋,然后很为难的穿针。后来我们姊妹大一些,穿针的活就交给了我们。
我最容易坏的是裤子,在屁股蛋处,总是会磨出几个小洞来,这时候奶奶就会在那个斗篷里找一块颜色十分相近的布头,然后把裤子翻到反面,又用颜色相近的线,一针一针的缝平,最后用剪刀剪掉多余的料头,翻过来,那个补丁非常平整,如果不细看,根本看不出来是个补丁呢。
记得小时候我们根本没有这么多衣服,由于在同辈人中我们是最大的,姐姐还好,因为我有几个比姐姐大个几岁的姨妈,它时常会捡他们的衣服穿。而我因为是男孩子,加上家里没有比我大的男孩,因此,我的大部分衣服都是新做的,当然,我也有捡过姐姐的衣服穿。那时候我已经上小学了,记得很清楚的是,有一件白色的衬衫,姐姐穿不了,拿给我穿,那件衣服应该是我小姨给我姐姐穿过的,她也没穿过几次,就有些小了,拿给我穿。其他的地方都还好,只是两个肩上有两个很小的花苞,那个年代很流行在肩上,有一个花苞的款式,有的非常夸张,那一件还好,很小,只有小指头那么大。但在我眼里却非常明显,尤其是把它穿到学校里去。而且我妈还经常把这件衣服找出来,让我穿,我总是很抗拒。
读中学以前在夏天我妈总会去买一块布料,大部分的时候是格子的,有的格子大,有的格子密,用那块布料给我做两件衬衫,让我穿一整个夏天,因为到了第二年夏天,往往就短了一些,穿不了了。妈妈用的是那台,她陪嫁的缝纫机,他做衣服的技术很一般,加上日夜的干农活,所以那两件衣服总是感制几个深夜才赶制出来。
从小父母总是在吃和穿上尽他们所能的给我们最好。所以在吃穿上我几乎没有太多的要求,哪怕是后来我工作了,也保持着冬天买1套,夏天买2套的节奏,而且那时候我已经不再是生长发育期,很多衣服质量好的,可以穿大好几年。尤其是结婚了以后,妻子总爱给我买衣服,虽然不多,那些旧衣服还依然在衣柜里,没怎么穿,所以感觉有些浪费。加上男人的衣服款式,就那几款经典款式,所以总觉得我的衣服是太多了的。
可就是这样,尽管有些衣服已经很旧了,但也不至于有到打补丁的程度。一方面是工作原因,并不消耗衣服。二是如果真的要打补丁,也没有人给我缝补了。我奶奶过世,到今年已经20年了,它的那个斗篷在它过世之后,还一直放在家里,我妈妈偶尔拿出来用。近些年已经不知道搁到哪个角落去了。我妈的那台缝纫机也早就坏了,如今放在我房间当书桌用。打补丁这项手艺,随着过世的老人,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质的充裕,慢慢消失了。
我妈渐渐的有了我奶奶当年节俭的习惯,近些年愈发的觉得有些过了。主要是表现在不舍得。亲到没吃完的剩菜剩饭上,以前住乡下的时候没有显露,是因为不论剩多少剩菜剩饭都可以倾倒给自家的狗鸡鸭鹅吃,如今,在城里剩下的剩饭剩菜,如果不吃了,不留到下一餐或者第二天吃,就只能倒进垃圾桶了。
我妈有空的时候还喜欢将我女儿的那些穿不了的衣服裤子改成一个手套,或者是将长裤改成短裤,将长袖的改成背心。女儿有时候觉得可爱,也会穿过一两次,只是他们每天都在长,加上新的都穿不过来,那还会穿那些旧的呢。这突然让我想起来,我妈还有织毛衣的手艺,小时候我很多毛衣都是她织的,它不仅会织,而且还会改,比如说一件毛衣,我长高了,它便会直接在最下面把毛衣再加长一截,往往因为找不到一样的毛线加的那一截,便非常突兀,包括袖子也是如此,我记得有一件毛衣,最初的那件料子非常好,每一年都加一节,让我想起了大树的年轮。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是会不经意让我们丢失很多东西,而近些年时代的车轮似乎在经济方面开始放缓了脚步,让我突然想起了那些缝缝补补的日子。也许那样的日子才是生活本来的面目,而我们经济快速增长的这几十年更像是一场不真实的美梦。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那些不知道补丁为何物的孩子,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隐患。因为那些我经历过的缝缝补补的日子,给了我生活的底气和勇气,而他们的未来,不知有谁帮他们缝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