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李政道密切美好而又相互竞争的科学合作,以及他们两人亲密的友谊,终究不能持久。个性、环境以及对于彼此关系和地位的认知差异,渐渐地由潜在的紧张演变为表面的冲突。
许多人都认为,而且他们两人也并没有否认的是,造成他们两人关系正式破裂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许是1962年5月12日出现在美国《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那一篇文章的作者伯恩斯坦是杨振宁和李政道都认识的一位物理学家,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在欧洲和美国访问了几年。1961年暑假他在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访问,碰巧和李政道成为邻居,伯恩斯坦因为打网球扭伤了脚踝,所以在搭李政道便车时和李政道熟识。那时候李政道已经和杨振宁得到诺贝尔奖,伯恩斯坦在谈话中了解到杨、李合作的许多事情,最后他鼓起勇气向李政道提议,说他要写一篇关于李和杨科学合作的文章,李政道同意了。
杨振宁说他当时就对此事感到十分不妥,因为伯恩斯坦和他只是认识,而和李则是亲密的朋友。他意识到李也许要借伯恩斯坦的文章,来歪曲他和李的关系和合作经过。可是他又无法和李谈此事。结果伯恩斯坦只访问了他一两次,而李则经常和伯恩斯坦接触会谈。
伯恩斯坦这一篇叫作《宇称的问题》的文章,刊登在《纽约客》杂志的人物侧写栏目中,文章刊出以后非常成功。伯恩斯坦也因为这一篇文章一举成名。
这篇文章的题目《宇称的问题》,英文的原文“A Question of Parity”是有双关的意思。“parity”既是物理学中的“宇称”,又是日常语言中的“平等”。在外行人看来,这篇文章的题目变成《平等的问题》。杨振宁说,他不知道取这个双关的题目是李的主意,还是伯恩斯坦的主意。可是很显然李喜欢这个双关题目。
伯恩斯坦的这一篇文章相当长,从杨、李两人在1946年芝加哥相遇写起,写两人在芝加哥大学的学习,参加填字谜的竞赛到科学的合作,讲到两人如何研究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问题而得到诺贝尔奖的经过,并且引用两人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以及描述两人的家庭和友谊以及个性,是一篇相当详尽的讨论两个人关系的文章。
伯恩斯坦写完,在《纽约客》刊登以前,曾经给杨、李一个校样,让他们先看一看。
杨振宁说校样的内容当即证实了他的疑心,就是李伙同他的朋友伯恩斯坦要借此文章来歪曲历史。他叫伯恩斯坦不要发表,但是伯恩斯坦已经领了《纽约客》杂志的稿费,所以文章非发表不可。
根据《李政道论文选集》里那一篇《破坏了的宇称》文章,所写的是:
在我们做了一些小的更正以后,杨振宁说“有些事情很痛苦”,他要谈一谈。在文章中的几个地方,他希望他的名字在我的前面:(一)题目里,(二)诺贝尔奖宣布的时候,以及(三)我们领奖的时候。另外,他太太杜致礼的名字也要在秦蕙䇹的前面,因为杜年长一岁。
第二天他又来跟我说,文章中提到“李和杨写了……”的时候,必须说明这是根据字母先后顺序的习惯。我告诉他,他很可笑。那天晚上他打电话给我说,也许那个说明不必要了,但是文章中都要用“杨和李写了……”,我无言以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