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那种有“生命的温度”的文字
读完《故宫的隐秘角落》一书的作者自序,我立刻就对这书充满了期待,序言中那段“冬日的黄昏,……锁上古旧木门,然后沿着红墙,……一路北走,……向东望去,会看见夕阳的余晖正从三大殿金色的戗脊上退去,然后,庄严的三大殿就如一个纵向排列的舰队,依次沉入暮色的底部。整个宫殿就成了夜的一部分。”这些文字让我似乎一下就触摸到了故宫的厚重与飘渺。我把这段文字读了一遍又一遍,似乎又感受到了十多年前的那个下午,我在故宫,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独自坐在烈日下,看着蓝天下那金色的琉璃瓦,静静地与时空的那种交流。
但读完全书,却没有期待的精彩,正文的文字没有了序言中的那种能够自然而然地流进读者心里的,也是作者追求的“生命的温度”。而是有些让人感觉是为了有“温度”而刻意用华丽语言渲染出来的“燥热”。故事也都写得蜻蜓点水,缺少一些打动人心的东西。这大概跟作者本身的思考深度有关。写历史,跟写总结有一点相似,既应有事件的描述,更应有对事件的思考——思考历史的必然与偶然,思考万年不变的人性与社会文化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
《故宫的隐秘角落》中写的这些历史故事,很多是以历史事件加上作者自己的一些想象来表现的。比如说,写皇太极第一次见到孝庄的那个场景,“年轻的骑马人一把将她揽到怀里”,“羞红了脸”,“蓦然回首,看见一位年轻让少年骑着高头白马站在山冈上”等等。再比如写吴三桂时,对吴三桂的心里活动的描写,细致程度会让读者觉得就是吴三桂再生都不一定能记得如此清楚。全书类似这样的写作方式比比皆是。作为一本写历史的书,不是小说,想象出来的那些过于细致的场景甚至心理活动的描写,并不会有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反而更会令人难以信服,会让“史”的厚重感变得轻佻了。这些看似“活泼”的文字的温度,当真不是生命的温度。
这让我想起林达所写的《近距离看美国》的那一系列书籍中的文字带给我的感觉。他们的文字是平淡中的大气。读着那些文字你会笑,会哭,会沉思,但你会忘记文字本身,不会有“哇,这个作家文笔好优美哦”的那种感觉,你已经被那些文字带到了文字的背后,带到了文字所表达的那个场景、那些思考中去了。林达在书中写的故事也都是历史故事,他们也是翻阅资料而得来的,他们也描写历史中的场景,也写人物活动。但他们在讲一个人物故事时,对他的行为的解读更多的是从人性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而不只是从作者自己个人的角度去想象。而且对历史不仅是描述,更多是对历史的思考,给人的启迪。在我看来,这样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温度”的文字。
我想我们读史,一定不是仅仅只想多些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多的,还是想看到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所以,我以为,写史的文字的客观有深度比主观煽情更据有“生命的温度”。
我所理解的那种有“生命的温度”的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