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进入自我否定循环。
2012年至2015年间,青春期女孩患抑郁症的人数增加了50%,而男孩是21%。
自2010年以来,女孩的自杀行为增长了70%,而男孩是25%。
2017年,大一新生中自述感觉“不堪重负,感到压力大“的比例从2010年的29%上升到了41%。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导致孩子出现心理疾病、抑郁自杀的现象都来源于网络。
压力反应的神经科学机制
肾上腺素使孩子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为“惊呆、战斗或逃跑”做准备。
惊呆是指大脑通过焦虑、拖延、逃避和犹豫不决对压力做出的反应。
战斗是指大脑通过易怒、愤怒、狂怒或消极对抗压力。
逃跑是指大脑通过使自己分心,例如不断查看社交媒体、打电子游戏、网上购物等,或者使用某种物。
电子产品的三大危害
第一,睡眠不足,青少年需要9个小时的睡眠,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导致入睡困难。
第二种情况是久坐不动,长期看手机会导致弯腰驼背,这种姿势会向大脑发送躲避危险的信号。
第三种情况是缺乏眼神交流,因为孩子在虚拟世界里看不到对方,所以眼神交流的能力会大大缺失。
消极思维六大模式
第一,心理过滤。
第二,妄下结论。
第三,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第四点是过度概括。
第五,读心术。
第六,个人化和自责,你会对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大包大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