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看了下自己之前的文章,也看了一些别人交的作业,结合这几天在看的写作书《落花水面皆文章》,有一些体会。
我少改文章,这是很大的缺点。并非不知道改文的好处,只是改文并不容易。时常要花上比写一篇文章还要多的时间,加上每一天又有新的日更,我便有了理由“理直气壮”地不改文章,以没有时间为说辞。
文章写得好的前辈大家,都会对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进行反复修改。《霏雪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欧阳修的描述:欧公每为文,既成必自窜易,至有不留初本一字者。说的是,欧阳修每次写完文章,都会不断修改,常有时候,初稿上的字一个都没有留在终稿上。这对我们写文章来说,无疑是一面镜子。
不改文章,很多问题总会反复犯错。像服务于主题这一个点,其实老生常谈。定好了文章主题后,所有的内容都要围绕主题展开。和主题无关的东西,即便是再精彩的故事,再深刻的观点,也不要写出来。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一篇文章,该是一件独立的东西。
然而,如果不是时常提醒自己,如果没有在修改文章的时候不断察觉自己的这个问题,很容易把它抛之脑后,自己兴之所至,天南地北地写,殊不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跟和人说话时毫无主题,东一句西一句,叫人听了摸不着北。
中午的时候,看了青辞老师对静听的文章点评,也是基于这个点。这是一篇以“写作故事”为主题的文章,静听在开头引用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素材——小时候父亲的绘画和古诗词对她的耳濡目染。然而,素材所占的比例偏多。这个素材,原本只是作为转折,引出作者接触写作的经历,从这一部分开始,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是,仅仅作为开头的这个素材,就占了文章近一半的篇幅。
我想,静听大概也察觉了这个问题,但好的素材总会让人恋恋不舍,不忍舍弃。不过,有舍才有得。能狠下心砍掉那些和主题无关的,哪怕极为精彩的部分,才有机会,得到一篇简洁清爽,让读者一目了然的好文章。
青辞老师的点评,提醒了静听,也提醒了我。
除了服务于主题这个关键点,为读者提供价值,也是一个我们时常挂在嘴边,却没有好好去践行的问题。
我自己交的上一篇作业,老师给我的点评,就是“为读者提供价值”这一块的缺失。文章里,我分享了自己的两个观点。一个是“学习时,不要工具导向,而要目标导向。”另一个是面对挫折,你可以选择逃避,也可以选择从中吸取教训。”我引入了自己的相关经历,又讲了一些道理,来证明这两个观点。然而,却只字未提应该怎么做,也就是读者最关心的“how”的问题。
这样的文章,倒像是江湖骗子的话术,说了一大堆飘在天上的东西,却没有给出落地的解决方法。对于读者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价值。
这两个点,服务于主题,还有为读者提供价值,无论在任何一门关于写作的课程上,都时常可以接触到。但简单的道理,并不代表是不重要的东西。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人忽视,而那些把简单的道理持续践行好的人,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而改文章的意义正在于此。它能让我们得到反馈,不断去把那些小的细节做好。每修改一次,相当于多问自己一次,文章围绕主题去写了吗?文章为读者提供价值了吗?....很多时候,一篇好的文章,和一篇普通的文章之间的区别,仅仅只是前者把许多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做好。而这些小细节累积起来,就变成了巨大的优势。
总而言之,改文章,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你也喜欢写作,希望你可以重视修改。
今天的文章,我写完通读了两遍,也做了一些修改和优化,算是一个小进步吧。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