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可能看轻了自己,要听听别人肯定的声音,别人会看见自己所未见。那么,别人看的就一定是事实吗?
他们并不了解,也只是看见了一部分,用他们的方式解读罢了。
而自己偏偏又会失真,尤其是内心有一把标尺,不在标尺之上便觉得无用。
当年,读《雪国》的感觉是写得虽美却实在是太过悲哀丧气,似乎一切都是徒劳。如今,忽然体会到生命的确是一场徒劳。
人走一程悟一程,曾经不能理解的东西慢慢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解读。苔丝无疑是勇敢的,最后走上断头台有种倔犟不服输的凄美感,我甚至有点羡慕苔丝。
人能把握的东西太少了。任何时代都注满了被摆布的人们,今天的人们自由吗?自由从来都不是人生的主题,有限才是。
三十几岁,四十几岁……到五十六十七十或者更老,是不是会进一步转变想法?说不定是的。
眼下的想法是:一切都是老生常谈,一切都在规律里稀松平常。没有什么不一样的风景。
我只感到累了,生命太重了。
活与不活都没有什么要紧的。
唯有小囝与父母,不得不背负着西西弗之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