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伙伴连线文聪老师:我觉得自己平常的内部建设还可以,但当我和别人链接时,还是怕拒绝这种情况,其中体现就是我比如说我这边要发传单、或者给别人推荐院长的课程的时,每次都是心理建设要做好久,然后才敢走出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奇特的困境:明明渴望成长与突破,却在每一次需要向外伸展时踌躇不前。这种害怕被拒绝的心理,像一道无形的屏障,阻挡着我们与世界建立更丰富的连接。
文聪老师:
这个问题的根源,为什么我们害怕被拒绝,是吧?对呀,对呀,你要害怕被拒绝,你要突破这个被拒绝的心里的卡点的话,你首先要学会拒绝别人,往往害怕被拒绝的人,大概率他本身也不会拒绝别人。你感受一下,你平时一般也是自己性格上相对比较柔,就是很少说很刚的那一面就比较少,确实是。拒绝,其实也不见得非得很刚,是吧?拒绝也可以柔柔的拒绝,只是温和的拒绝,这个都没有问题。其实是什么?还是你看一个人为什么害怕去拒绝别人呢?害怕被害怕拒绝别人的人有两个原因。
第一种原因:是我们高估了自己拒绝的杀伤力。我们的大脑编织出各种灾难性场景:对方会因我们的拒绝而崩溃、关系将因此破裂、我们会成为他人痛苦的根源。这种想象源自我们夸大了自身言行对他人的影响力。事实上,成年人的世界充满着各种请求与拒绝的日常互动,每个人都明白不是所有需求都能被满足。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的互动中学会接受拒绝,也学会拒绝他人。
第二种原因:则恰恰相反——我们低估了自身的价值。我们错误地将自我价值与"有用性"划上等号,认为只有不断满足他人需求才能维持关系。这种思维模式让我们陷入"老好人"的困境:不敢设立边界,害怕一次拒绝就会失去全部价值。实际上,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非单方面的妥协与付出。当我们总是以牺牲自我来换取认可时,反而可能失去他人真正的尊重。
破解这种纠结的关键,在于重新校准我们对自己在他人生活中位置的认知。我们需要明白:我们既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他人不会因我们的拒绝而崩溃;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不重要——我们的价值不取决于能否满足每一个请求。这种认知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实践层面,我们可以从小规模的拒绝开始训练自己。先尝试对一些无关紧要的请求说"不",观察结果如何。大多数人会发现,世界并未因此崩塌,关系也未因此破裂。这种实证经验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有说服力。随着练习的深入,我们可以逐渐提高拒绝的难度,直到对被拒绝的恐惧不再主导我们的行为选择。
更为根本的是,我们需要建立不依赖于外部认可的自我价值感。当我们内心足够稳固时,他人的拒绝不再是对我们整个人的否定,而只是对某个特定请求的回应。这种内在力量让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拒绝,也坦然拒绝他人——不是出于冷漠,而是出于对自我和他人的真诚尊重。
边界意识是成熟人格的重要标志。有边界的随和才是真正的随和,没有边界的妥协只会导致关系的失衡。当我们学会平衡给予与保留,才能真正建立健康、平等的人际互动。每一次适当的拒绝,都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每一次坦然接受被拒绝,都是对他人边界的尊重。
在这场关于自我价值的认知重构中,我们终将明白:拒绝与被拒绝都是人际交往中的常态,它们不是关系的终结者,而是真实连接的开始。当我们不再恐惧拒绝,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也将变得更加开阔而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