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

作者: 贩卖人间 | 来源:发表于2019-12-01 01:46 被阅读0次

扬之水,

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

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

不流束楚。

彼其之子,

不与我戍甫。

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

不流束蒲。

彼其之子,

不与我戍许。

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是一首戍边战士思念家中妻子的歌。据《毛诗序》说:“《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春秋时代,周朝平王(前770—前720年在位)还是比较混乱的时代。主要是周天子的权威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强大了。周平王的母亲是申国人,申国又常受楚国的侵扰。周平王为了母亲故国的安全,就从周朝抽调部分军队,到申国战略要地屯垦驻守,防止楚国侵扰。这些周朝士兵远离故乡,去守卫并非自己诸侯国的土地,心中的不满凄苦,当然有所流露,形成诗歌,就是《扬之水》。申国、甫国和许国的国君,都是姜姓。周平王母亲是申国姜姓公主,与甫、许两个诸侯国也是亲戚关系。所以,虽然周平王没有派士兵去戍守甫、许两国,但诗歌也牵连及之:反正是姜姓王太后娘家的人。

  《扬之水》是以远戍战士的口吻来写的。全诗三章,各章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束薪”、“束楚”和“束蒲”;“戍申”、“戍甫”和“戍许”。薪、楚、蒲都是农家日常燃烧的柴草;申、甫、许是三个姜姓的诸侯小国。因此,全诗实际上把一个相同的内容,反覆吟诵三次,用重复强调的手法,突出远戍战士思家情怀。每章头两句“扬之水,不流束薪(楚、蒲)”,用流动的河水与不动的柴草对比,先让人视觉上有特殊印象:那河沟的水哗哗地流动,仿佛岁月一天天过去,不再回来;那一捆捆的柴草又大又沉,小小的河水根本飘浮不起,冲流不动,仿佛战士思家的沉重心绪,永不改变。有了这两句自然物象的起兴,很自然引出三、四两句“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甫、许)”,守着家园的妻子,当然无法与远戍的士兵一起。如果说,士兵如远离泉源的河水,越流越远;那么,妻子如坚定不移的柴草,不飘不流。如果说,日月如流水不断流失,思家情怀就如沉重的柴草,不动不移。分离的日子越久,远戍的时间越长,思念妻子也越强烈。终于,士兵喊出了自己心里的话:“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意思是:在家的亲人平安吗?何年何月我才能回家相聚呢?夫妻之情,故园之思,远戍之苦,不平之鸣,都融化在这两句问话之中,而士兵回家的渴望,强烈地震撼读者。

  在诗歌句式上,采用不齐整的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几种,这说明诗歌带有鲜明的口语化的倾向。口语化句子,正好比较朴实,比较真切地表达出下层人民出身的士兵的口吻,令人读之感到亲切诚朴。实际上,除了个别词语带有历史痕迹,在语义上需要诠解之外,这首口语化的诗歌,千载之下读之,仍是极易使人感动的。

相关文章

  • 扬之水

    扬之水 文/禹诺 不羡慕大海的波澜 因为我有刁蛮的小情绪 涓涓潺潺 太阳为万物燃烧自己 月亮跑来弥补白天对黑夜的亏...

  • 《扬之水》

    扬之水, 不流束楚。 终鲜兄弟, 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言, 人实迋(kuang)女。 扬之水, 不流束薪。 终鲜兄...

  • 《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 素衣朱襮(bo),从子于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 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

  • 《扬之水》

    扬之水, 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 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 不流束楚。 彼其之子, 不与...

  • 扬之水

    花自飘零水自流, 君行千里勿担忧。 自古红尘多纷扰, 莫使流言误白头。

  • 扬之水

    扬之水, 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 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 不流束楚。 彼其之子, 不与我戍...

  • 扬之水

    扬水击波碎芙蓉, 天涯明月此际同。 送君千里戍关东, 相思化酒滴滴浓。

  • 扬之水

    月映清流白石皓, 素衣朱襮晋诸侯。 沃城桓叔施仁政, 天下归心何堪忧?

  • 练字打卡|第114天:《扬之水》

    《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

  • 我心中的诗经——扬之水

    诗经——风——唐风——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扬之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oa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