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污道沙门”,是《大集地藏十轮经》中的说法,指的是那些破了重戒的邪行比丘。那么,是不是他们破了重戒,就应该被彻底唾弃了呢?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通过经论的描述,做一个分别判断,不要望文生义的武断下结论。
在《十轮经》中提到这个词汇的时候,佛陀有一段开示,如下:
善男子!若有补特伽罗,加行坏、意乐不坏,随遇一种无依行因,犯根本罪,便深怖惧惭愧弃舍,而不数数作诸恶行。如来为益彼故,说有污道沙门。所以者何?彼作如是重恶业已,即便发露不敢覆藏,惭愧忏悔。彼由如是惭愧忏悔,罪得除灭,永断相续,不复更作。虽于一切沙门法事皆应摈出,一切沙门所有资具不听受用,而由彼人于三乘中成法器故,如来慈悲,或为彼说声闻乘法、或为彼说缘觉乘法、或为彼说无上乘法。彼有是处,转于第二、第三生中,发正愿力,遇善友力,一切所作诸恶业障,皆悉消灭。或有证得声闻乘果、或有证得缘觉乘果而般涅槃、或有悟入广大甚深无上乘理。如是戒坏、见不坏者,应知亦尔。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有依行品第四之一
就是说,这些人虽然犯了重戒,应该被驱逐出僧团队伍,但是由于他们的根本知见还没有破坏,所以,佛还可以慈悲摄受他们,为他们随机说法,让他们在未来生遇善知识,闻法修道。从这里看出,对于这些破戒而“见不坏”的污道沙门,佛陀并没有抛弃他们,还会像对待自己的弟子一样,寻找合适的时机开导他们。
那么,所谓“见不坏”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呢?这部经里没有详说,只强调了一个惭愧心。而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六中,对“见不坏”有一个具体的阐述,可以作为参考,摘录如下:
污道沙门虽复破戒而不破见,虽破加行不破意乐。设有问言:汝犯戒恶,为善、为不善?彼言不善。为应作、为不应作?彼言不应作。为有异熟、为无异熟?彼言有异熟。为得可爱果、为得不可爱果?彼言得不可爱果。为恶趣受、为善趣受?彼言恶趣受。为自身受、为他身受?彼言自身受。为是师过、为是教过、为是自过?彼言非师过、亦非教过、是我之过。彼有如是有漏正见,信有因果,不愚因果。如是正见,九十六种外道所无。
从上面文字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的很清楚了,那就是,这些所谓“污道沙门”虽然行为上很“污”,但根本知见是正确的,而且是有惭愧心的,知道因果法则,不覆藏自己的恶业。这一点,是外道人士所不具备的,所以,佛陀仍然把他们当作可以教化的对象,乃至于说,只要他们还不舍戒,就仍然可以算作住持僧之列。
正如《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六中说的:
初无惭僧坏戒有见,故得有戒。后无惭者,善根既断,戒亦随无,非住持摄。住持令他善根生故,法随有故。彼令善灭,法随灭故,非住持摄。
意思是,这些污道沙门最初没有惭愧心,因而破了重戒,但根本知见没坏,所以还可以说他们“有戒”,还可以算作住持僧数。如果作恶之后没有惭愧心,失了正见,就等于善根全断,善法难生,就不能再列入住持僧的行列中了。
总之,对于“污道沙门”,我们要结合经论,做一个完整的认识,既不必对其一棒子打死,也不要泛泛的说“只要不坏见,破戒也无碍”。还是要把一些基本概念弄清楚了再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