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宽恕是一辈子需要践行的事,这可能是中国有记载以来最早开宗明义提倡宽恕的记录。儒家文化流传几千年,其仁义宽恕的精神内核根植于每一个炎黄子孙内心。
时间走到北宋,世界级文豪苏东坡诗词书画无不超迈高蹈,可是宦海沉浮,几起几落,在“乌台诗案”中,苏更是走到了掉脑袋的绝境,政治宿敌王安石放下成见,在皇帝面前力谏为苏求情,苏得以保命。戏剧化的是,一直打压苏东坡的章惇被贬海南时,苏不念旧恶为他指点迷津提供生活指南。从这些古人身上看到宽恕的力量,他们有着宽广的士大夫胸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面对英国殖民者的暴政,印度圣雄甘地开始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面对侵略者的暴力手段,不反抗不合作,始终保持沉默。侵略者无计可施讪讪而退,这加速了印度独立的进程。甘地也被尊称为印度国父。几乎是同时代,在非洲大地上,有一位名叫曼德拉的人,因反对南非种族隔离政策,入狱27年,出狱后声望日隆,对追求公平正义矢志不渝,但他面对迫害他的人及组织选择了宽恕,并在一次大会上拥抱了当年的狱警,他与世界和解了,获得了整个世界,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
这就是宽恕的力量,慈悲的力量。
是的,我们不是大人物,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我们更多的是陷入生活的是非之中、感情的爱恨之中。我们是选择对抗还是和解,是选择报复还是宽恕,这取决现我们人生的态度。快意恩仇固然酣畅淋漓,但结果可能就是两败俱伤,因为对抗就是双方能量的消耗,意志的消耗,更是心境的恶化。就算你胜了,前一秒你还兴奋异常,后一秒你可能就感受到胜利的失落,这种快意并不能持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如果你选择宽恕、慈悲呢?没错,你刚开始有点委屈,有点不甘,你内心的小孩在喊叫:快报复快报复。请你静下心来,怨怨相报何时了,对方在作恶的时候是处于什么情况呢?也许有误会,也许是不得已,也许他也受到了心灵创伤。你如果报复也就做了同样的恶,你也成为了让你憎恨的人。你选择宽恕慈悲,相信我,这一刻你心胸大得容得下所有的委屈和伤心,更是装下了更多的安宁和喜悦。奇迹会发生,你的态度你的善意会反射出来,对方会感受到,他会内疚会反省会改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就是宽恕的力量慈悲的力量。
这种力量没有剑的锋利,没有刀的力道,也没有箭的穿透,更没有锤子的势大力沉,它更像是一堆棉花,多大的力量都能化解,消失的无影无踪。它也像太极拳,极慢极缓,但有摧枯拉朽的力量。
宽恕自己,宽恕别人,宽恕世界。我们没有移山填海的力量,但我们有拈花微笑的淡定,有慈悲为怀的胸襟,这种力量比移山填海更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