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中国,有这样一群文人学者,他们不仅在学术造诣上颇深,还在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共同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
在《南渡北归》里,作者岳南就详细描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梁启超与李济的友谊
李济当时是以大师的身价、讲师的头衔做了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他不仅担任普通人类学、人体测量学、古器物学、考古学的课程,在这期间还主持了考古学陈列室并兼任历史系教授。
在清华的日子,李济与各位教授关系融洽,但和他走得最近的则是比他大23岁的梁启超。这里不仅缘于梁对李进入清华有推荐保举之恩,主要是二人对近现代田野考古这门新兴的学科都具有相同的眼光和热情。
梁启超是一位极富远见卓识的史学大师,也是一位非常重视遗址搜寻和田野发掘的热心倡导者,并且此时的梁启超还担任着中国考古学会会长一职。
李济呢,此时正是一位血气方刚,朝气蓬勃,浑身透着西方文明浸染的富有科学的知识与理念的青年才俊,用李济自己的话说就是“刚出笼的包子”,热气腾腾,他的许多想法都和梁启超一拍即合,因此二人便成为了亦师亦友的莫逆之交。
梁启超对李济的赏识和提携,也为李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李济也始终铭记着恩师的教诲,两人在学术上的相互支持与鼓励,共同书写了中国考古学一段传奇佳话。
二、梁启超与陈寅恪的友谊
说起梁启超与陈寅恪的关系,他们可是旧识了,梁陈两家本就有着不一般的情谊。梁启超不仅是陈寅恪的旧识,而且还与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以及长兄衡恪祖孙三代交谊笃厚。
陈宝箴为当时湖南巡抚,戊戌变法的前一年,已经有名的梁启超受时任巡抚陈宝箴和助手陈三立的之邀,出任长沙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从此梁陈两家相识,并成为好友。
正是有了这层关系,后梁启超便向当时校长曹云植面荐陈寅恪。当曹听说陈既不是学士更不是博士时,便不想聘。梁启超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
接着梁启超便向曹讲述了国外几所大学教授对陈寅恪的赞誉,至此曹校长便答应了聘请陈寅恪到清华教授课程。可以说梁启超和陈寅恪的关系不仅是世交,他们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三、陈寅恪、俞大维与傅斯年的友谊
傅斯年是山东聊城人,祖上在清初出过一位状元。傅斯年自幼好学,熟读儒学经典,且号称“黄河流域第一才子”,他上学时,谁都看不上,走路都是鼻孔朝上,在当时的北大牛气冲天的那种,一副谁也不如自己的样子。
此时26岁的陈寅恪已经在多个国家游学几年,肚里装载了不少东洋和西洋的墨水。他们二人便是在这样的背景相见,傅对陈的学问和见识是深表钦佩。
多年后,傅听说陈寅恪和其表弟俞大维在柏林就读,心中大喜,此时便有转学的打算了。
傅对陈为人为学的道德力量的敬仰,以及对柏林学术氛围的尊崇,于是傅便背上自己各种文字的书籍,从伦敦到了柏林,他们三人便在一个屋檐下共同度过了三年时光。
到柏林时,毛子水对傅说:“在柏林有两位中国留学生是我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一个是陈寅恪,一个俞大维。”傅不以为意,并暗中还和陈寅恪、俞大维过了几招,便很快相信并佩服二人超拔不群的天才渊博的学识。陈寅恪和俞大维对傅斯年显露的才所、霸气和超人的见识也同样敬佩有加。
在柏林求学时代的陈、俞、傅他们三人的才学和交情有些像三国里的刘、关、张。只是刘、关、张三人具有封建时代的君臣思想,而陈、俞、傅三人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同学加挚友。
后来陈寅恪的妹妹陈新午嫁给了俞大维,而俞大维的妹妹俞大綵嫁给了傅斯年, 同样得益于他们在柏林结下深厚友谊。至此,他们三人不仅同学兼好友,还多了一层亲戚关系。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志同道合的精神也成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结语
在《南渡北归》里作者不仅记录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变迁,也记录了文人间深厚友谊。李济与梁启超,陈寅恪与梁启超,他们亦师亦友的情谊,还有陈寅恪、俞大维和傅年之间的同学加好友兼亲戚的感情。
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记住了那段历史岁月中的风云人物和他们卓越的成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担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