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柒筱胭
有很多人都觉得,看过那么多书,但是真正能回忆起讲了些什么书却没有,甚至有些连书名都想不起来了。
筱胭看过极少的书,绞尽脑汁才回忆起书名,像国外名著有《茶花女》、《汤姆叔叔的小屋》、《基督山伯爵》、《傲慢与偏见》、《飘》、《简爱》;国内的有《三毛全集》、《穆斯林的葬礼》、《狼图腾》、《红楼梦》。就只是这极少的书,书中讲了什么也不记得了。还有的连书名都想不起来的,也就等同于没看过了。
也曾疑惑,古人不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读过的书也没有融入我的骨血呀,这“古人说”都是骗人的。这样的认知,曾经一度削减了我读书的热情。
自从读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我才明白了,“啊,原来一味的读下去等于没读过。”作者奥野宣之说,“连之前读过书的1%~2%都没有记住。只是这样读过,就等于没有读过。如果只是用眼睛看过,而不是记在脑子里,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

那读过的书怎样才有用呢?
我们应该让自己读过的书物尽其用,尽量让自己不忘记书中的内容,使之融入自己的身心。我们也要尽量将书中的信息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享受读书的过程中塑造自我。
那么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如何让读完的每一本书都有扎实的收获,把书中的知识转化成智慧,并得心应手地应用,让读书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奥野宣之先生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就展开讲了一种超实用笔记读书法,通过读书笔记吸取书中的营养,让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
读书笔记能让我们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能使我们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读书笔记更是思想输出的第一步。
在这本书中,奥野宣之将读书分为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5个阶段,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1. 如何选购?
想阅读的时候不知道读什么书?到书店买书不知如何下手,或者买些根本不喜欢读的书?如果你列了读书清单就不会这样了。
列读书清单可以帮我们找到真正想读的书,可以培养我们带着目的去读书的意识。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读这本书,就会提高读书效率一口气读完,不会让它压箱底了。
列读书清单最有用的是“被动声呐”的方式,也就是在平时阅读、浏览网页、看电视的时候,一开始将喜欢的书名记录到纸或本上,时常翻看,划去没有阅读热情的书,然后在空闲时间摘录到excel表格中,保存成电子档。买书时对照书单买。
筱胭的读书清单主要来源于读书和网络。在阅读时,我会把感兴趣的书名先用铅笔画圈,在做读书笔记时,碰到画圈的书目,若仍有阅读热情,就按照【书名/作者/阅读原因】的格式,把它摘到笔记的最后一页(读书清单表是从最后一页倒着往前写的)。摘录到Excel电子读书清单之后,就用红笔在前划个对号。
电子表单按照【序号/书名/作者/来自哪里推荐/为什么想读/已买或下载】格式陈列。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下面两幅图。


2. 如何读书?
读书时,有了写读书笔记这个目的,读书的重心就发生了变化,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读书时就要做记号。作者阅读时一般会进行通读、重读和重读记号部分三个步骤。
作者在通读的时候会将有感想的部分书页折角;在重读的时候对仍然很有感触的部分书页再次折角;最后一次会重读折两次角的部分,用笔画出无法舍弃的部分。作为做笔记时的摘抄内容。
作者划线时采用普通直线、波浪线和圆圈三种方式。普通直线代表暂时画出;波浪线代表很有感触值得重视的部分;圆圈代表关键字。
筱胭比较爱惜书,不忍心折角。所以在通读时,整页的我会贴标签,短句我会用铅笔画直线,两行及以上的长句我会在边上画根竖线,关键字用圆圈画出(比如要列入读书清单的书名);在重读的时候,仍然很有感触的我就保留,然后用橡皮擦掉第一遍通读时标记的没有感触的部分;第三次重读记号部分时,重复步骤2。在进行3个步骤时,若当时有什么感触,为了防止与这些新鲜感触失之交臂,我会将这些感触写在便利贴上,然后贴在让我有感触的段落旁边。读书时获得的感想正是原创思考的源泉。

3. 如何做笔记?
作者介绍了一种“葱郁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即“摘抄+评论”的方式。“○”+摘抄内容+(页码)表示摘抄内容,“☆”+自己的感想的方式记读书笔记。摘抄内容和感想之间要空一两行,方便以后重读笔记时添加感想。
摘抄可以促进加深理解和对书的记忆。当你一边思考一边选择要摘抄的文章语句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多读几遍,尤其对还没有读懂的部分。在不断思考,不断重读的过程中,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读了三五遍了。
摘抄时要严格地筛选需要摘抄的内容,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和“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的语句”,而不是让人觉得“理应如此”的语句。
摘抄完要把自己的感想和思考也写上,防止与好点子失之交臂。摘抄这一段语句的原因和自己当时的想法才是日后值得参考的贵重资料。而且把作者的话和自己的话放在一起才是感受落差的好机会。评论时尽量提炼自己的感想,争取用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
4. 如何活用?
读书笔记并不是写完放好就万事大吉了。为了更好地消化书中的内容,我们需要重读笔记。每重读一次,每添加一条评论,都是加深理解、开放新视野的好机会。作者建议选择固定的场景和时间重读笔记,也可以量化重读频率,可以一周一次或三天一次。把重读计划写在日历或笔记本里提醒自己。
其次,可以通过读书笔记进行思想输出写书评。积极地输出,促进思想内化。其实,写读书笔记时遇到的“应该摘抄那段文章”“应该如何评论”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思想输出的第一步了。
那么,读书笔记应该如何写呢?
读完这本书之后,依葫芦画瓢,筱胭是这样做的。
第一,笔记开篇。筱胭在拿到新书后,会在第一页上贴上便利贴,写上收到书、读完和做完笔记的日期3项,等都做完了有了时间就写上去,在写读书笔记时,从书上转移到这本书读书笔记的开篇。在这一页同时贴上这本书的打印书皮。觉得贴书皮麻烦的可以写书名,几个大字就好了。

第二,思维导图。我喜欢在读完书之后画一下思维导图,感觉整本书的脉络都清晰了,有种书的内容全部掌握在我手中的感觉。

第三,摘抄+评论。就按作者书中写的,【“○”+摘抄内容+(页码)表示摘抄内容,“☆”+自己的感想】的方式,中间空一行。但是我在边上也留了空间,方便重读笔记的时候添加感想,这个完全根据个人习惯和喜好。

第四,电子化归档。为了以后读书笔记有很多本的时候便于查阅,作者建议将每本进行编号1、2、3等。然后对一本笔记本中的若干本书的读书笔记在扉页添加目录,在相应书页的边缘涂小色块活着贴上胶带或标签。最后将检索数字化,用电脑表格制作笔记的索引资料,格式按照:【笔记本编号】笔记完成时间 / 笔记本类型 /《书名》/ 作者 / 【关键词】。例如:【3】20190608 / 阅读类 /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奥野宣之 / 【如何阅读】。

关于写读书笔记的几点建议
第一,不一定要像作者一样采用“一元化”笔记法,应该完全遵从个人喜好。筱胭本来就有一本日常手帐,把读书笔记和日常放在一起,我会感觉很杂乱。
第二,不会写摘抄评论就从简单的一句话开始,比如“作者这样的描述惟妙惟肖”,一切以能坚持下去为先。坚持写读书笔记时最有效的读书方法,只有坚持下去,读书笔记才能发挥作用。
第三,需要写读书笔记的书积攒了好几本,也别觉得懊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是件幸运的事。因为读完一本书越久,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情变化就会越模糊,你就越能冷静地看待书中的观点。而且,久放也会减少摘抄的内容,因为可能有一部分已经在这段时间的输出过程中运用了,从而内化成了自己的知识。但是作者仍然建议,为了避免积攒过多需要写读书笔记的书,最好每周做一次读书笔记。
第四,读书笔记用活页本写,这样在同时读多本书,同时做多本笔记时,就不会考虑必须把前一本笔记做完了再开始这一本,而是可以同时进行,之后打开活页夹,把两本书的读书笔记接到一起就好了。然后给写完的内芯配彩色的活页本装订封面,和活页本圈,在圈上绑上本基本编号的标签,既美观又清爽。这样笔记本皮也可以循环利用,写完了可以只替换内芯。

写在最后
读书笔记是与书交流过的证据,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读书笔记是思想输出的第一步,可以帮助我们吸收书的内容,磨炼出更好的原创思考。
不要拘泥于任何形式,开始写吧。只有开始了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笔记方式,读书笔记才会越来越成熟。
比如筱胭,第一次开始作读书笔记的时候先摘抄在做画思维导图的,结果摘抄了好多内容,后来就换成了先做思维导图然后再摘抄,这样思维导图里包含了重要内容,摘抄时就省略了。
再比如,刚开始我用蓝黑墨水的钢笔,感觉看上去字迹比较乱,后来换成纯蓝一段时间,翻看笔记时发现还是蓝黑色的看上去比较有厚重有年代感,就有换回了蓝黑色的钢笔。
刚开始做不好读书笔记没关系,恰好通过读书笔记可以真实地看到自己读书的成长过程。
让我们一起通过读书笔记吸取书中的营养吧,让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留有温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