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鲁迅先生的这句话,算得上是中学语文老师们最经常提到的名人名言之一吧!反正几乎每一位教过我的语文老师都耳提面命讲过多次。老舍先生也曾经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曹雪芹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是只要谈文章修改就会出现的励志故事。
就像”读了那么多人生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一样,有那么多修改文章的经典案例摆在我们面前,有一些通讯员还是不愿意修改。更有甚至,不仅自己不愿意改,也不愿意编辑改。宁愿把拧七拧八的文章和错别字一起发表,也不愿意编辑给改通顺了。
虽然是企业内部媒体,但是我们向来是秉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收到的每一篇消息和通讯都认真修改多遍,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会和通讯员沟通好,不能发表的稿件也会和通讯员讲清楚为什么没有采用。
文章修改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仅仅是为了让文章更符合发表要求,也是为了提高我们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对事件的理解能力。
有一年到京沪高铁项目采访后,激情澎湃,我连夜写出了8000字的通讯。第二天早晨醒来,看到放在桌子上的打印版时,感觉不对,只是一堆采访材料的堆砌,没有升华,没有思考,字里行间不是平时那种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感情。我重新梳理了素材,列提纲,精选现场故事,对人物和关键节点重新进行了匹配,一气呵成,又写了一篇万字通讯,被包括集团媒体和《中国铁道建设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刊用,也被收录进了京沪高铁济南指挥部编辑的书中。
那是已经做了八年新闻宣传工作的我第一次推翻已经写好的文章重新创作,而且是完全不同的角度和风格。也正是从那一次开始,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各种文体写得更加顺手。
我们对事件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到位,必须进行深入思考,这也是文章需要反复修改的原因之一。单位举行了一次培训,党校教授的授课非常精彩,但是通讯员写的第一稿切入点太低,对课程内容的介绍也是三言两语草率了事。从标题到内容都进行了大的修改,标题从”转变工作方法“改为”提升管理人员履职能力“,内容从”抄写几个PPT小标题“改为”总结提炼课程精华“,前后共修改了六七遍。在修改过程中,通讯员逐渐找到了感觉,也理解了新闻写作的”同高同向“原则,认识到了不断学习提升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鲁迅、老舍那样的文学大家尚且要反复修改,写作水平只在入门级的我们想要提高写作水平,想要写出质量高一些的作品,必须重视修改,反复修改。
正是:文章不厌百回改,深思熟虑提升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