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上周末,五哥在北京的一家包子铺点了份热蒸包。一口咬下去,鲜嫩的馅子Q弹爽滑。我连忙放下手机,专心致志地品尝起口中的包子,顿觉唇齿萦香,回味悠长。
吃着吃着,我忽然想到了一个禅宗公案:
话说唐朝年间,有源法师曾问道于大珠慧海禅师:
“和尚修道,有没有秘密用功的法门?”
大珠禅师说:“有!”
有源问:“如何秘密用功?”
大珠云:“肚子饿时吃饭,身体困时睡觉。”
有源不解地说道:“一般人生活都要吃饭睡觉,和禅师的用功不是都相同吗?”
大珠禅师云:“不同。”
有源问:“有什么不同?”
大珠禅师云:“一般人吃饭时百般挑剔,嫌肥拣瘦,不肯吃饱,睡时胡思乱想,千般计较。”
这个公案看似简单,却直接推导出两条重要的结论:一是“行住坐卧皆修行”,二是“活在当下,专注当下即是禅”。
想到这里,我不觉猛嚼了几口大包子,专心品尝着鲜香的汤汁在口中恣溢,任味蕾于舌尖次第绽放,禅悦之情,油然而生。
可转念一想,不对呀——《金刚经》明明教育我们要“无所住而生其心”啊,到底参禅修行要“活在当下,处处留心”还是要“无所住相,不生其心”呢?
走出包子铺,北京城溽热的初夏铺面而来。夕阳洒满洋槐树茂密的枝叶,在水泥地上摇曳着斑驳的光影,一对恋人从树下缓缓走来,微风袭来,顿有凉意。我在树下边走边想,四十分钟过去了,依然无法理解“活在当下”到“无所住心”的矛盾关系。
当夜,我编辑了一条微信,向云隐禅寺的净华法师求教。净华师父是禅宗临济宗的一位法师,极富学养和智慧。一年前,初登山门拜访时,我就学习《金刚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时遇到的疑惑,一口气向法师发问了8个小时——想来我真是个冥顽固执的后学,可法师对我提出的每个问题都给予了悉心而深刻的解答。这一次也不例外,法师的回复同样让我震撼:
“活在当下,是讲世间法上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与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关系;无所住心,是证悟空性境界上对一切有相的无染。”
可以说,这样的回答非常究竟了!
捧在手里的是短短的几行文字,无声无息。眼前却分明电光火石,天雷滚滚。
怕我吃不透,净华法师又补充了一条信息:
“活在当下,是在有为法的有相世界里,正观自己的人生态度,而无为法是建立在有为法上修证的方法,从而实证尽此一生后的究竟……“
智慧啊!这分明说得是修行和证悟的次第。
不妨再来看一则禅宗公案:
唐朝时,德山禅师精研《金刚经》,著有一部《青龙疏抄》。他一直修行“渐悟成佛”的法门,听说南方慧能法师提倡“顿悟成佛”之说,颇不以为然,便带着著作南下,准备破斥一翻。
到了南方,路上经过一所卖饼的小店,德山腹饥,欲买饼作为点心充饥。
店中仅一老婆婆,见德山买点心,当即问他:“你肩上担的是什么啊?”
“《金刚经青龙疏抄》。”
“那我考你一个《金刚经》的问题,如果答得上来,点心免费供养。”
“请说来听听!”德山满腹信心地答应。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大德要吃点心,点的是哪里个心?”
德山愕然不知所对,方知南方慧能发师的顿悟之说,在老婆婆这里就有了印证。德山默然离开,最终没有得到饼来“点自己的心”。这则公案,颇有些讽刺意味,把渐悟修行与顿悟成佛当坐绝对矛盾来写——既然无法“得当下”,自然不能“住其心”。
禅门素来有“渐顿之争”。实际上,《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侧重世间法,强调了修行的过程和心境,指出人在修行时要时刻修心,持之以恒,加深证见;六祖的《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则是在证得“五蕴皆空”境地之后的感悟,凸显了证悟之后的觉知和观法。不能简单地说孰高孰低,孰对孰错。
而这两首佛偈摆在一起,颇有些像“活在当下”和“无所住心”两种境界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说认真地活在当下即是修行呢?
来看看现在的自己吧:在走路的时候玩手机,玩手机的时候想着工作,在工作的时候又想着该去哪吃饭,吃饭的时候,习惯性开始玩手机。今天放不下昨天的遗憾,同时也在为明天可能要到来的糟心事烦恼不已,可以说一颗跳蹿、跑偏的心,永远都不住在身体里,每时每刻都“身在曹营心在汉“地活着,却不以为然。别说参禅悟道了,连好好生活都谈不上。
佛家所说的活在当下,是有为法的修行,就是要感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与五蕴(色受想行识)的交融匹配,说白了,就是要认真地使用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等天然的传感器,细致地感受内心和外境的融合。专心致志地活在当下,其实就是一个认真感知自我,感知生命的过程。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这个道理。
活在当下,就是要以全然投入的心态,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和行为。细嗅花的香气,静听雨落的声音,慢慢咀嚼食物的美味,全神贯注地刷剧,心无旁骛地开车,这才是身心合一的活着。也只有活在当下,心才会安宁澄澈,活在过去或未来,一定会患得患失,焦虑不已。
是不是活在当下,用心感悟之后,就要把感悟到的那些知觉和情绪一并储存到身体里来呢?
当然不是,活在当下是为了更好的找到自己,感悟生命,从而原原本本地认识自己,回归“明心”的境界。
我们的生命并不是罐子。喜怒哀乐都往里面装,罐子一定会满溢甚至破裂。生命更像是管子,任悲欢离合随缘流转。因缘到达的时刻,便全然当下去感受,因缘流走之后,便升起清净之心。这样活着,才能身在其中,无所住心,处染不染。
从这个意义上说,活在当下和无所住心,一点也不矛盾。
生活中,我们常抱怨工作缠身、应酬不断,难以静心修行,却忽略了专注当下,回归自我,即是修行。心的澄明,无住无滞,便得证悟。
六祖说:“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想来,都是指这样的美好境界吧。
我仍记得,那日在起风的洋槐树下徜徉,枝叶摇曳不定,而树下的光影,却始终澄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