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能引起人强烈共鸣的好文章会让人一下子记住和关注一个人,看到一位育儿群里妈妈的关于婆媳关系的文章,引发了我不少思考。
这篇文章可以说几乎完美契合我常见的状态,作者洞悉了普遍妈妈的心理,我的目标就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最击中我的一段话是如果不愿意去花时间和精力沟通,那自己就会在类似的情景中一次次陷入情绪。这个道理我以为自己知道,现实就是啪啪打脸。我没有信心能说服婆婆让宝宝可以在地板上爬或者光脚走在大理石上,所以我选择接受这一点而不再试图去说服,减少情绪内耗。感官游戏婆婆从刚开始的很抗拒到现在有点松动,我发现说什么能让宝宝开心聪明没用,主要是通过结束后勤快打扫,玩的时候跟婆婆聊些她感兴趣的东西帮助她转移注意力,婆婆需要的是一个情绪出口,她是真的看到脏乱难受。试图去理解婆婆,她们那个年代为了生存温饱,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照顾宝宝的更多需求,孩子能乖乖的干干净净最好,现在条件好了有这个精力和时间,而那种看法已经渗透至婆婆的潜意识。加上公公比较苛刻,如果婆婆在家务或者带娃上做的不到位会受到责怪,可能是导致婆婆有任何小事偏离预期就会难受的因素之一,也许是一种大脑为了躲避责怪的条件反射。即使现在已脱离那种环境,婆婆依旧困在自己的问题区里。婆婆提到陈年旧事或者一些小事偏离预期会反复陷入情绪,人为什么放不下,环境改变自己不改变的话很多问题也不能解决,放到我自己身上,婆婆不帮我带娃,我陪娃的焦虑又能缓解多少,靠感官游戏靠爬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吗?可能是,但现实并不是理想主义什么都想要。
另外沟通要在双方都处于非问题状态下,心平气和下的慢慢渗透,最有力的是行动表明。婆婆是情绪化的人,情绪对抗情绪是双方的消耗,情绪过后再沟通才可能有效。而且认可对方的情绪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难,这也是我自己给自己下的限制。婆婆总是唠叨没什么菜好买,这两天高温一直在说烧菜太热,原先没什么感觉,这两天自己做了一顿饭确实热,将心比心,婆婆需要的也只是被看到。
一个更年期妇女,经常有各种病痛,包揽全部家务,没有熟人聊天,我怎么能期待她完全没有情绪,如果是我也不可能做到。写出来忽然意识到自己过去一些行为和想法的狭隘自私,作为成年人,我应该尽量去想办法帮助婆婆(聊天,出去玩,买漂亮衣服),关键的是能积极表示理解。
婆婆这个身体状态我一时半会还上不了班,说实话我内心开心更多一点,虽然跟婆婆朝夕带娃和陪娃成长必定会面临很多问题,但宝宝的头三年真的很重要,是跟自己最依恋的一个阶段,也是发展最快的阶段,有太多东西要学,而怎样能更有同理心也是最重要的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