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静心打卡D3/R120(每轮7天·第120轮第3天/总第836天),今日动态静心+无边无际静心+脉轮清理打卡完成✅,暨简书码文打卡D1494天。➡️
共学《呼吸,为了疗愈》之及相关著作摘记心语(续/C22)——
连运动时,也把呼吸降下来
科学这个领域的人有很可爱、很认真的一面。
就像我当时很好奇,没想到呼吸竟然对比赛的状态有那么大的影响,接触医学时自然一直在找解答。运动科学的专家也一样,一旦意识到闭气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因素,也会想办法找出闭气的原理和执行的关键。
原本的闭气训练,是吸气后闭气运动。这听起来很合理,也比较安全。但如果是要帮助身体更能适应低氧状态,那么,【吐气后再闭气运动】,能不能让身体的氧气浓度更低?而更接近选手在高山低氧的情况?
答案是:可以。
透过妥当的规划,仔细安排强度和频率,呼气后闭气运动的培训法,能帮助选手适应低氧的状态,改善成绩,而让运动的疲劳可以晚点发生。
对顶尖的专业选手,哪怕只是小到1%的差异,都可能是胜利的关键。当然这样的训练要建立在一定的体能基础上,包括一个人的肺活量和运动条件。有专家建议自然憋气时间达到40秒,才适合进行激烈的运动训练。
再进一步,既然训练时可以透过闭气降低呼吸量来达到效果,在比赛时不用嘴巴大口呼吸来满足想吸气的冲动,而是尽量用鼻子进行更慢的呼吸,是不是能表现得更好?
牙买加裔的美国选手理查兹(Sanya Richards - Ross)打破了所有人的印象,证实这个想法不但可行,而且还可以拿到无数的奖牌。
有她的比赛,大家很难不注意到类似的画面:和她竞争的选手每一个都是张开嘴巴呼吸,表情看来是正在承受强烈的身体痛苦。而理查兹则是【嘴巴闭得紧紧,完全看不出内心的波动,平静地跑完,拿到冠军】。
理查兹拿过许多世界大赛冠军。光是奥运,她就有4面金牌,各是2004年雅典奥运、2008年北京奥运、2012年伦敦奥运的女子1,600公尺接力,以及2012年伦敦奥运的女子400公尺项目。
我自己喜欢运动,也鼓励大家尽量试著在运动时将嘴巴闭上,改用鼻子呼吸。这么做,即使一开始不太适应,但很快就能体会到运动后的疲惫减轻了。
一般来说,运动时,随著强度增加,呼吸自然会加快。如果是嘴巴呼吸,很容易就进入过度呼吸的状态,而在运动过程和运动后感到很不舒服。一般健康的人只要用嘴巴呼吸几分钟,心电图就会出现异常。
激烈比赛时,绝大多数选手都是用【嘴巴呼吸,当然为心脏带来很大的负担。体育赛事的心脏骤停死亡案例】,有80%的选手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心脏异常的问题。
如果只用鼻子呼吸,呼吸再怎么加快,到一个地步就不会再更快,而这样的呼吸量比嘴巴呼吸的量少得多。甚至有些人在提高运动强度时,保持鼻子呼吸的话,他的呼吸速度反而会变慢。
专家在做了长期的观察后,结论是:运动时用【鼻子呼吸】可以增加耐力,减轻剧烈运动的费力感,运动后的恢复情况也更好。
鼻子呼吸能将氧气更妥当地被组织和器官运用,【减少乳酸】的形成和疲劳,这可能在需要耐力的项目得到优势。
运动时用鼻子呼吸,也对身体承受的体力消耗程度加上一层限制,让运动员不至于过度运动、过度呼吸,而让心脏负担重到危险的地步。
当然,我知道「在运动时,保持鼻子呼吸」是相当违反一般人运动经验的建议,即使懂了背后运作的原理,也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
但从运动训练的实务来看,改用鼻子呼吸,可以减轻剧烈运动后的疲惫和脱力感,也可能会稍微提高运动表现。
我是水沐,不时耳闻关于体育赛事时,运动员出现心脏骤停而死亡的案例报道,一如既往地震惊之外,也总会暗暗奇怪:
难道这些运动员不知道自己有心脏🫀问题吗?为什么还要来参加比赛?万一不测,岂不是万劫不复?!那又将是所有爱Ta/Ta所爱之人的重大伤痛呢?!
此时,我并不知道的是,他们之中80%的选手可能事前并不知道自己有心脏异常的问题、以及在运动中无意间使用了用口过度呼吸的方法,从而为心脏带来巨大负担,直到身体过载引致崩溃。
由此,也再次震惊于今天读到的章节,真相如此残酷,我们的往闻之中又藏着多少无知时却被爱到的幸运。
以及,我知道读到今天这篇分享的你同样幸运,更幸运的部分还可能是我们不知知道了什么是对的做法,更愿意分享出去,还起而行之,将它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于此,再次感谢与知识、与你我的这份相遇,也愿因由这份相遇产生的美好与幸运,继续播扬广大,惠及更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