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不再抱怨

作者: 6d7bfca29a3a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05:23 被阅读6次

昨天写的《抱怨,何罪之有?》在仅有3位简友阅读后,就被“仅自己能见”了。对此我向来无语,也向来不知道“为何文章会被锁定”。我向来认为自己没说一句违背《宪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话,向来没有说一句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我所说的、所坚守的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不当的话,那就是说的太直太真,且有时不合惯常思维。

好啦,既然“抱怨,错了;抱怨,是罪”,那么我只好停止抱怨,我只能学曾国藩老先生所告诫的那样“打断牙,和血吞”,甚至哭也不哭,泪也不流。如果实在憋不住,感觉受苦太深、受伤太重,忍无可忍,要哭也不哭出声来;即便忍不住要流泪,哪怕泪流满面,也要把泪水咽下去。一句话,把抱怨烂在肚子里,把泪咽在喉管里,打死也不出抱怨之声。

东汉著名的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我文言文没学好,不能精确地转换为现代白话文。大概意思只有处在屋檐下的人才能深切知道房屋漏不漏雨和那块地方漏雨,只有老百姓才能切身察知国家政令出现的问题或失误,只有研读诸子百家的人才能发现经典文本的疏漏在哪里。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多次引用这句话,这也是为什么他喜爱下基层与老百姓谈心和上网同网民交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特别引用了这句话:“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可见,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很清醒,他们清楚的知道,屋子会漏雨,国政会有闪失。而老百姓是最知道屋漏的,是最能感受到政失的。因此,需要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和意见, 需要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疾苦,需要采纳人民群众的建议和呼吁。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一条是向人民群众学习。

然而,问题真的来了。如果所有的“宇下”之人、所有的“草野”之“草根”,明知屋子漏雨了无处安身,明知政策失误了颗粒不收,但却不能抱怨、不能出声,反而只能说假话掩盖事实真相,或者顾左右而言他,或者迫于什么旨意唱起赞歌来。如果我们的媒体总是屏蔽底层人的抱怨和真实想法,治国理政的人如何才能真实地是否屋漏和政失呢?那些为民呕心沥血、那些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好领导、好干部,怎么能够知道实情呢?如果不能察知实情,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怎么能够做到“从实际出发”呢?如果政策的制定不是“从实际出发”的,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那怎么可能会有好的效果呢?又怎么可能会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呢?

《晋书》有个有趣而又令人愤慨记载:“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说的是西晋时期的惠帝司马衷的愚蠢和不体察民情。全国闹饥荒,朝臣报告说老百姓都没饭吃了,很多人饿死。这位晋惠帝听后居然不解地问:“他们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啊?”这就是后人往往借此故事来讽刺晋惠帝的无知无耻和昏庸腐败。这位长居深宫大院的王侯,不知道普通民众的生活情况是什么样的,不理解寻常百姓会饥荒到没有饭更没有肉的可怜!这里好在朝臣还知道了饥荒中的老百姓的哀嚎,知道了很多老百姓饿死的实情。如果老百姓挨饿却不能抱怨、临近饿死时都不准号哭,朝臣只能报喜不报忧,饥荒的事可能还到不了这个“何不食肉糜”昏君耳中呢。当然,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可悲的历史大笑话就不可能出现了。然而,历史上的确发生过全国陷入饥荒,饿殍露于野,哀鸿遍于地,而最高决策层却瞒在鼓里的奇事。

话又说乾隆大帝一件事。威威乾隆大帝在一次早朝时不知怎地突然关心起臣子的早餐来,他问一名臣早餐吃的啥,臣子如实告知,吃了个鸡蛋、一大块葱饼和一碗豆腐脑。乾隆听后说,吃得不错啊。一顿早餐吃了20多两银子啊!大臣子听后不解,但没作声。乾隆大帝又说:一个鸡蛋就15两银子啊。这位老奸巨猾的大臣立马心知肚明,15两银子一个的鸡蛋,这是皇家宫廷膳食看官的价钱,而不是市井的价格,于是一个劲地打哈哈。这件事总算圆过去了。乾隆大帝时期王朝的国库,也就是这样被各种各样的“鸡蛋价钱”给掏空了。满清王朝的江山便开始由盛转衰,日落西山了。

虽然历史不可假设,但是,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大臣告实情,乾隆大帝不糊涂而英明,结果会是怎样呢?

的确,正是因为历史不能假设,所以历史的规律是铁的。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如果知屋漏者不抱怨、不啃声,屋漏必定更多,最终是屋子的倒塌。如果知政失者不做声、打哈哈,失政必定更大,最终是王朝的衰亡。

“知屋漏者”不再抱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屋漏者”不再抱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ir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