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冷颜
图/方冷颜
这两周特别忙,忙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抱着电脑坐在那里都可以睡着。
在这种高强度和高密度的氛围下,我发现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根本没有时间思考。
一般情况下每天结束了我都有个复盘的习惯。
把这一整天做完的和未做完的事情梳理一下,然后再回忆回忆哪些事情做的还有欠缺,下次遇到了类似的事情能不能用更好的方式处理。
但是近两周以来,我却完全没有这样的时间。
脑袋只要挨着枕头,便只想放空自己。
即使不挨着枕头,也烦躁不堪,只想着赶紧把手头的事情结束,然后万事大吉。
这让我想到了一颗生锈的螺丝,在它该在的位置上滑丝了,根本起不到作用,拿下那个位置,似乎也没什么大的用处。
在日复一日的重复里,渐渐的腐蚀变得越来越严重,越来越脆弱,越来越酥,直到成为锈渣……
人好像也一样,一旦停止了思考,就没有了“生”气。
1
/1.思考为什么。/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还记得一个故事。
哲学家让一位农夫弯下腰,一只手伸出去抓空,一只手则半握着在空中来回的轮转。
农夫做了没一会儿,就累的不行,直言他没有办法再继续。
可是他做了这么久的动作,从来也没想过这动作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哲学家惊讶的说,“你不是说割麦子一天也没有很累吗?”
农夫回答:“是啊。”
“可是这不就是你割麦子的动作吗?”哲学家疑惑。
农夫这才恍然大悟。
不知道为什么上路,就上路,路上走着走着就累了,会迷茫,会妥协,会从众,也会轻易放弃。
但若是知道为什么要上路,就不会被耳边吹过的风太容易干扰,就不会被路途的遥远而轻易吓退。
无论做任何事情,先别想着为了避免麻烦而直接去做,遇到问题了再解决。
以后再说,碰上了再说,到时候再说……
最后都变成了“太难了”。
思考之后再选择要不要做,即使做,也会做的更长久,就算不去做,也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2
/2.思考怎么做。/
我身边有个同事,擅长写材料。
一次大家领了任务,有的人二话不说就开写了,但是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
反观这个同事,一点儿也不着急,而是坐在那里沉思。
我问她,“时间这么紧,怎么还不动笔?”
她说:“不慌,先构思下框架,写很快的。”
果不其然,她是同组里面,写的最轻松的人,也是最早写完的人。
而那个最开始动笔的人,反而交的最迟,删了写写了删,来来回回好几遍。
框架,广义上来讲,是一个框子,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支撑性。
细一点讲,是一个基本概念上的结构,可以快速解决或者处理复杂的问题。
那个愿意构思框架的同事写的材料,不论是乍看还是细看,逻辑上是贯通的,始终围绕核心问题在论述,而没有框架的稿子,细读起来非常紊乱,没有章法。
拿到一台机器,都不知道怎么使用,卡卡就是一顿乱按,或许侥幸能开机,但不一定能做出成品。
思考的意义就在于,如何更高效,更轻松的做出更好的产品。
怎么做,就如同站在无数条路口时,多花五分钟判断每条路上所花的时间,远比盲目选择上路要靠谱。
3
/3.思考做了什么。/
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学习特别认真。
每天都奋战到凌晨,下课10分钟也不休息,但是每次考试,似乎又都成绩平平,考的不理想。
说她不努力吧,她比年级第一都努力。说她努力吧,似乎也没那么努力。
为什么呢?
很简单,每次考试的题,那些同一类型的她做对的题还是对的,但是她做错的题也依旧是错的。
没有错题本,也不会分析为什么这种类型的题错了一次又一次,或许她也从来没分析过。
错了一次的会继续错,不得分的依旧不得分。
看似很努力,但也没什么成效。
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近两个星期的自己。做了很多事,很疲惫,但是具体做了什么,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然后冷静下来才发现,做过的事情又做了一遍,但是结果也没有什么变化。
一定要思考做了什么。
只有去复盘了,才会发现哪些事情持续花时间反而没进展,哪些事情方法用错了导致崩盘。
千万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能站着解决的问题,就别让自己费劲巴拉的跪着!
4
如果一颗螺丝被浸在水中,它不一定会快速锈蚀。水虽然浸泡了它,却也给了它压力,让它无法接触到氧气。
然而当它暴露在空气中时,空气中的氧气溶解于水中,便会产生氧化铁,螺丝也会渐渐开始生锈,并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那之后,螺丝的体积会越来越膨胀,能膨胀到8倍大,直到从外到内,腐蚀透彻。
人的脑袋也不是一下就“生锈”的,钝的时间长了,才会慢慢从内到外,一点一点锈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