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众缘和合之下,3月17日,《道德经》开讲了。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一共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此版本为通行本。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言说的道,并非真正的、恒常不变的道,恒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可以用文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终极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们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一章诗意解读
(以山水画卷与琴音为喻)
------
一、不可言说的道
原文点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宇宙的本源规律,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可道”的“道”仅是片面认知)。
“名”是对事物的标签化定义,但任何命名都无法穷尽事物的本质(如“水”在不同状态下形态迥异,却共享同一本质)。
语言的局限性:现代科学中的“暗物质”虽被命名,其本质仍未被完全揭示。
帛书本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强调“道”的永恒动态性。
——若将真理比作月光,能触摸水面粼粼的碎银,却永远捞不起完整的月亮。言语如竹篮打水,滤尽后只留下湿润的痕迹。
诗意延伸:
就像陶渊明抚琴时忽停的弦音,
最深的震颤总在指尖未触之时。
真理是琴箱中未成调的呼吸,
一旦谱成曲,便成了昨日风声的倒影。
二、无与有的双生舞
原文点睛: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是宇宙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类似量子场论的真空涨落),蕴含一切可能性。
“有”是物质世界的显化阶段(如宇宙大爆炸后物质生成),为万物演化提供基础。
——无是宣纸未染的留白处藏着千山,有是墨迹晕开的刹那生出松涛
诗意延伸:
春雪消融时,泥土的裂缝最先知道新生,
种子的沉默比花开更接近永恒。
庄子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
空杯盛满星河的倒影,
满月却在圆满时开始消瘦。
三、观道的两种眼眸
原文点睛: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欲”视角:放下主观预设,体悟自然规律(如中医通过脉象感知气血运行而非依赖仪器数据)。
-“有欲”视角:聚焦具体问题边界(如通过症状分析疾病传变路径)。
-“常无欲”训练:每日静坐10分钟,观察呼吸流动而不加干预,培养直觉洞察力。
-“常有欲”应用:制定目标时明确边界(如“每日读书1小时”而非泛泛要求“提升自我”)。
——渔夫望江,见鱼群是生计;诗人望江,见波纹是流年
诗意延伸:
以空山之心看云:
云非云,是鹤翅掠过砚台的一滴墨;
以闹市之眼观灯:
灯非灯,是夜空中坠入人间的星屑。
王维在辋川别业栽竹,
一半为听雨,一半为遮雨。
四、众妙之门:永恒的叩问
原文点睛: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指超越二元对立的整体性认知,需通过实践体悟(如围棋高手的直觉判断无法完全用算法模拟)。
——门后并非答案,而是更深的迷雾。蝴蝶穿过庄周的梦,翅膀上沾着老子未写完的墨
诗意延伸:
张岱夜航船中与僧对坐,
问:“天地何处是岸?”
僧指船外:“此水可是水?此月可非月?”
禅机如露水滚过荷叶,
未落地时,已折射三千世界的晨光。
五、化作生命的韵律
诗意结语:
若你问“道在何处?”
且看:
春茶在沸水中舒展如初生,
落叶沉入深潭时画出旋涡的掌纹。
最深的真理,
是陶匠放下刻刀后,
泥土在窑火中自己唱出的歌。
——此谓“道法自然”,不凝固的江河,才是永恒
(诗境中融入了陶渊明、庄子、王维等东方美学意象,呼应《道德经》超越语言的生命哲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