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语出《旧唐书·列传第三·李密》。意思是:汉代开国元勋樊哙不过是市井之徒(杀猪卖肉的),萧何也不过是写文书的小官员。只是风云际会,就让他们成就了千古美名。因此,世上的英雄们啊,可不要把此生虚度,那样就太惭愧了。
客观而言,这是一首好诗,非常好。通俗且励志,符合人性向上的心理,也很正能量,应该被更为广泛地传诵才是。
为什么没有呢?我猜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这首诗不光有激励人们积极成就事业的正力量,更潜藏着煽动人们造反的内涵——大家都不甘于平凡,统治阶层就很恐慌。
二是李密本人的“人品”不过硬,作为一个失败的农民起义领袖,从刚开始的深明大义、振臂一呼到中途的迷失初心、追求奢靡以及结果的性情反复、被杀身死,已经不再是一个光彩的形象,“连累”了这首诗歌的传播效应乃至价值。
国人向来喜欢因人论事,凭结果论事,而不是客观评价。对成功者向来不吝溢美之词,对失败者极尽苛责之能事。以此观之,李密之诗的结果可想而知。
李密的故事,大致有三:
一是牛角挂书的故事。少年李密放牛时,在牛角上挂着《汉书》看,越国公杨素看见后上去问询,交流之下愈发感觉此少年不凡,便让与李密差不多大的儿子杨玄感倾心结交。
二是杀了翟让,当了瓦岗起义军的领袖,联络了十八路反王共反大隋。用并不光明的手段杀了前任义军领袖翟让,让李密的形象瞬间倒塌。尤其在后期得到了隋炀帝的妃子,更是流连温柔乡,忘却了天下大业,不再是当初的那个志士李密了。
三是降唐后不甘处下,阴谋作乱被杀。义气兄弟王伯当为其挡箭,被万箭穿身。
后两个故事主要来自非正史的《隋唐演义》,大家不必细究。
我的想法是,如果这些故事是真的,那么就是李密的自我黑化,确实忘掉了初心,后期变得心狠手辣、不讲武德,也就距离成功万二八千里了。
如果李密后期的故事有所夸张,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是有人刻意引导了舆论导向,把丑化了李密这类“反贼”。一个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志在天下的人,无论是变还是不变都是不容易的。我个人还是不愿看到少年李密最终变化成另一种样子!
我们知道,要想整合一个团体的凝聚力,最起码得思想统一、政令统一。梁山宋江不也排除异己吗?近代史上领导层不也几回博弈后才稳定下来?李密杀了翟让固然过火,但也有无奈之处。处理方式欠妥是事实,但事件本身并非毫无缘由。
至于最后的阴谋反唐事件,我认为李唐政权有太多的发言权。李密受辱后但凡有点反抗行为,都会被有心人大有文章可作。比如,随便纵马出行一次都可以看作是想谋反逃跑,直接追杀便可。世事真假,我们已经无法预料了。
所以,对于李密此人,我还是存有“幻想”,不愿把那个少小怀大志的英雄梦打碎,总希望他不是自我黑化,而是被李唐当权者歪曲了本来形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