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天前,父亲的病危像一块沉重的铅坠在我胸口。推开家门时,欢快的音乐声却扑面而来——女儿正开着音乐外放。那一刻,刺耳的旋律化作细针,将我的焦虑扎得千疮百孔。"外公快走了,你就这么高兴吗?"脱口而出的话像一把钝刀,割得女儿眼眶发红。
后来,我对女儿说:共情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当年,同事的女儿流产时,办公室里不合时宜的嬉笑声,变成了导火索,最终引爆了职场报复。
我告诉孩子,当一个人不具备共情能力,不懂得感受环境的气氛,并做出与之相悖的行为,将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人心是玻璃做的容器,当盛满悲伤时,任何轻佻的碰撞都可能让它碎裂——而飞溅的碎片,往往最先划伤那个莽撞的人。
这次料理父亲后事,我格外珍视那些带着温度的表达。朋友圈里整齐的蜡烛是暖的,便利店里老太太轻握我手臂的掌心是暖的。
但昨晚散步时,邻居突兀的高声询问却像一盆冰水:"听说你父亲去世了?是什么原因?"她涂着鲜红甲油的手指捏着空气,眼睛里闪烁着某种令人不适的好奇。
队友说这是"包打听的恶习+高人一等的自以为是”,叫人心生嫌恶。
真正的关怀从来不是这样的。温暖,就像毛衣的内衬,柔软地包裹着你;而这样的关切,却像不合身的礼服,越华丽就越让人坐立不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