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六年后再次打开
第一次看《生活十讲》是在 2013 年,那时我研一。
买它的原因也很简单,之前读了作者的另一本《孤独六讲》,有很多共鸣,期待在这里找到更多。
人做选择就是那么简单:相信一个人,追随他即可。
不过,年轻时候看书有个特点,看完觉得爽,然后就束之高阁,留下满足:看,我又消灭了一本书。
这本也是如此。所以当去年过年回家,从暑假里翻出来时,竟然对里面的词句、观点、故事如此陌生。
于是,在春节的晚上,抛开了电脑(因为家里没网),拿起旧书,再次翻阅。
令自己感觉意外的是,这本 253 页的书,竟然看了 5 天,每晚平均 2 小时,也就是花了 10 小时。
要是在 20 出头的日子里,肯定会对自己异常失望:你的效率太低了。
但这一次,我开始享受如此低的效率:
以前直接跳过的句子,现在竟然能找到启发;
以前只是勾勾画画,现在则会停留来联想现在。
这就是经历的催化作用吧。
经历越多,困惑也就越多,它们沉在了生活的水里,我们以为已经遗忘。但是,只要往里面扔一块石头,它们便会付出水面。
阅读,便是这样的石头吧。
这是一本关于反思的书,从十个角度,来思考现代人的生活,包括: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
今天的笔记,不在于大而全地重述,而是摘取其中三段像石头一样的句子,以及那些浮出的困惑和思考。
02 石头和困惑
第一、 众人的恶
当众人在指责一个人的“恶”的时候,我觉得最大的恶意是在众人之中,而且众人的恶意是杀人的动力,大家都急于要把一个人判死刑、要他死,这是很恐怖的。
我们喜欢给他人贴标签。
比如 A 是坏人,B 是好人,C 是勤奋的人,D 是懒惰的人。
而一旦贴好了标签,后续我们的注意力也会改变。
当我们觉得他是一个坏人时,我们会不断地用审视的眼神,去观察他的行为。
——你看,他又横穿马路了。
——你看,他又辱骂同事了。
——你看,他又在朋友圈骂娘了。
即使是可能的善意行为,比如给你带了一杯奶茶,也会被贴上「不怀好意」的注解。
但事实是:人是双面的。
没有绝对的圣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只有人。
你刻意地去发现他的美,他就是阳光,是善良;你刻意地去发现他的丑,他就是阴影,是丑陋。
遗憾的是,我们容易被情绪带偏。只要有了一个故事,一个充满细节、有起有伏的故事,我们就会深陷其中,被作者的情绪带走。
而作者知道,人爱看负面的内容,爱看快意恩仇,那我就满足你的口味,让你伤心欲绝,激愤难耐,最后肾上腺素上升,完成一次阅读,获得一次转发。
——他收获了点击,你收获了快感,但死去的,是里面的另一个人。
第二、长与短
当我们从“要花很长的时间期待,很困难地得到一样东西”变成很快速、很容易就能取得,而且选择更多,于是有后来的不珍惜。当这个现象转换到伦理跟人际关系上,就会变成一种新的问题。
读书时候,大多数的正餐都在食堂解决。如果有什么开心的事,则会去 GoGo 新天地商场三楼,点一份酸菜鱼,或者一份干锅,加上一厅可乐——那感觉,简直就像过年。
有一次,和双木老师一起吃酸菜鱼。她见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笑出了声。我有点不好意思,她马上解释道:挺好的,至少现在还可以为了一碗酸菜鱼开心。
这句话在那个年纪,理解为她为自己行为的掩饰。但现在看来,确实是道出了人生感悟。
成长就是不断变冷漠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东西,开始越来越容易获得。一旦失去了那种忍耐、纠结和义无反顾,它便从奖励沦为日常。
欲望开始聚集在那些要大花费的物品上。
目标越来越难,欢喜越来越少。
而要打破它,是不断地调整自己欲望的方向。不是一切都要用金钱去衡量,也有一些与「特殊感」有关。
比如找到一家少有人知道的店,在不知名的小巷,晚上 7 点后营业,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坐 8 个地铁站,只为喝那碗汤。
又比如在某个晚上,去一家人少的书店,没有目的地翻书。一定要从中间开始,如果对味,就是一句话的功夫,便是缘分。
这些期待,有了新的评价指标,是距离,是时间。它们让基于欲望的生活,有了不基于欲望的发现。
第三、脆弱的强人
台面上愈是强横的人,愈不容易让人看见他的脆弱之处,但是脆弱一定存在。
上半年的一个周日,我看了一部所谓的烂片,叫做《燃点》。里面讲了很多创业者的故事,比如罗永浩、papi酱、戴威。
首先,必须承认,自己不喜欢里面的价值观,特别是末尾徐小平说的那些鼓舞他人创业的言语。
在自己的理解里,有些事,是为有些人准备的;或者说,有些事,是需要做好准备再出发的。拿个案的成功,去激励他人去做某件事,特别是有极大风险的事,很不厚道。
但是,里面有个场景,让自己很是唏嘘。
比如在舞台上光鲜靓丽的罗永浩,是如此的幽默,是如此的游刃有余。但在舞台下,在公司里,焦虑、疲惫、暴躁,这些我们平常人习以为常的脆弱,都在他的身上上演。
后来看《搜神记》,才了解到他的准备与他的害怕:
——他说,自己心理素质不好,上台演讲一定要准备到90分,如果只准备60分,那上台就一定不及格。
——他说,台上一场2小时的发布会,他都要在台下准备200小时。
——他说,很多人看他每表现得很轻松,就像个村委书记站在田间地头吹牛逼,但每次讲完都是筋疲力尽,甚至心脏病要发作。
——他说,每次演讲完心脏都要疼两天,演讲前两三天都准备硝酸甘油(可缓解心绞痛)以防不测。
——他说,如果可以,愿意少活 5 年,换取不再登台演讲。
在读书阶段,我加入了一个组织,叫做校报记者团。里面有个朋友,很擅长采访,每次都能与对方聊得开心,出品的稿子也丰满有料。
但是,之后跟她谈心,她竟然说,自己最怕采访。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是不愿意去做这件事。
——这让我重新思考「愿意」和「能够」的关系。
我们总会扮演一系列角色,这些角色要求我们做出相匹配的行为。于是,他人总会觉得,我们喜欢干这件事,要不然,为何会坚持去做呢?
但就像工作,我们做一件事,与爱好相关,但不一定是强相关,更多的是我们需要基于角色的行动。
它是迫不得已,更是自己的责任。
责任不一定等同于爱好。
我是小结
以上是重读《生活十讲》时感受最深的三个片段。
它们都与责任有关。
一个是对社会的责任,一个是对工作的责任,一个是对自己的责任。
对待社会,掌握话语权的人不能滥用情绪去伤害他人,阅读者要能识别情绪套路,避免被利用去给他人贴标签。
对待工作,每日开心是奢望,毕竟工资的一部分,就是用来填补我们的不开心。
对待自己,纵然成长的历程是变得更冷漠,但必须去寻找更多可爱的事——让基于欲望的生活,有了不基于欲望的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