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已经是第二次看这本书了

已经是第二次看这本书了

作者: 曹将 | 来源:发表于2019-06-16 19:27 被阅读0次

01   六年后再次打开

第一次看《生活十讲》是在 2013 年,那时我研一。

买它的原因也很简单,之前读了作者的另一本《孤独六讲》,有很多共鸣,期待在这里找到更多。

人做选择就是那么简单:相信一个人,追随他即可。

不过,年轻时候看书有个特点,看完觉得爽,然后就束之高阁,留下满足:看,我又消灭了一本书。

这本也是如此。所以当去年过年回家,从暑假里翻出来时,竟然对里面的词句、观点、故事如此陌生。

于是,在春节的晚上,抛开了电脑(因为家里没网),拿起旧书,再次翻阅。

令自己感觉意外的是,这本 253 页的书,竟然看了 5 天,每晚平均 2 小时,也就是花了 10 小时。

要是在 20 出头的日子里,肯定会对自己异常失望:你的效率太低了。

但这一次,我开始享受如此低的效率:

以前直接跳过的句子,现在竟然能找到启发;

以前只是勾勾画画,现在则会停留来联想现在。

这就是经历的催化作用吧。

经历越多,困惑也就越多,它们沉在了生活的水里,我们以为已经遗忘。但是,只要往里面扔一块石头,它们便会付出水面。

阅读,便是这样的石头吧。

这是一本关于反思的书,从十个角度,来思考现代人的生活,包括: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

今天的笔记,不在于大而全地重述,而是摘取其中三段像石头一样的句子,以及那些浮出的困惑和思考。

02   石头和困惑

第一、 众人的恶

当众人在指责一个人的“恶”的时候,我觉得最大的恶意是在众人之中,而且众人的恶意是杀人的动力,大家都急于要把一个人判死刑、要他死,这是很恐怖的。

我们喜欢给他人贴标签。

比如 A 是坏人,B 是好人,C 是勤奋的人,D 是懒惰的人。

而一旦贴好了标签,后续我们的注意力也会改变。

当我们觉得他是一个坏人时,我们会不断地用审视的眼神,去观察他的行为。

——你看,他又横穿马路了。

——你看,他又辱骂同事了。

——你看,他又在朋友圈骂娘了。

即使是可能的善意行为,比如给你带了一杯奶茶,也会被贴上「不怀好意」的注解。

但事实是:人是双面的。

没有绝对的圣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只有人。

你刻意地去发现他的美,他就是阳光,是善良;你刻意地去发现他的丑,他就是阴影,是丑陋。

遗憾的是,我们容易被情绪带偏。只要有了一个故事,一个充满细节、有起有伏的故事,我们就会深陷其中,被作者的情绪带走。

而作者知道,人爱看负面的内容,爱看快意恩仇,那我就满足你的口味,让你伤心欲绝,激愤难耐,最后肾上腺素上升,完成一次阅读,获得一次转发。

——他收获了点击,你收获了快感,但死去的,是里面的另一个人。

第二、长与短

当我们从“要花很长的时间期待,很困难地得到一样东西”变成很快速、很容易就能取得,而且选择更多,于是有后来的不珍惜。当这个现象转换到伦理跟人际关系上,就会变成一种新的问题。

读书时候,大多数的正餐都在食堂解决。如果有什么开心的事,则会去 GoGo 新天地商场三楼,点一份酸菜鱼,或者一份干锅,加上一厅可乐——那感觉,简直就像过年。

有一次,和双木老师一起吃酸菜鱼。她见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笑出了声。我有点不好意思,她马上解释道:挺好的,至少现在还可以为了一碗酸菜鱼开心。

这句话在那个年纪,理解为她为自己行为的掩饰。但现在看来,确实是道出了人生感悟。

成长就是不断变冷漠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东西,开始越来越容易获得。一旦失去了那种忍耐、纠结和义无反顾,它便从奖励沦为日常。

欲望开始聚集在那些要大花费的物品上。

目标越来越难,欢喜越来越少。

而要打破它,是不断地调整自己欲望的方向。不是一切都要用金钱去衡量,也有一些与「特殊感」有关。

比如找到一家少有人知道的店,在不知名的小巷,晚上 7 点后营业,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坐 8 个地铁站,只为喝那碗汤。

又比如在某个晚上,去一家人少的书店,没有目的地翻书。一定要从中间开始,如果对味,就是一句话的功夫,便是缘分。

这些期待,有了新的评价指标,是距离,是时间。它们让基于欲望的生活,有了不基于欲望的发现。

第三、脆弱的强人

台面上愈是强横的人,愈不容易让人看见他的脆弱之处,但是脆弱一定存在。

上半年的一个周日,我看了一部所谓的烂片,叫做《燃点》。里面讲了很多创业者的故事,比如罗永浩、papi酱、戴威。

首先,必须承认,自己不喜欢里面的价值观,特别是末尾徐小平说的那些鼓舞他人创业的言语。

在自己的理解里,有些事,是为有些人准备的;或者说,有些事,是需要做好准备再出发的。拿个案的成功,去激励他人去做某件事,特别是有极大风险的事,很不厚道。

但是,里面有个场景,让自己很是唏嘘。

比如在舞台上光鲜靓丽的罗永浩,是如此的幽默,是如此的游刃有余。但在舞台下,在公司里,焦虑、疲惫、暴躁,这些我们平常人习以为常的脆弱,都在他的身上上演。

后来看《搜神记》,才了解到他的准备与他的害怕:

——他说,自己心理素质不好,上台演讲一定要准备到90分,如果只准备60分,那上台就一定不及格。

——他说,台上一场2小时的发布会,他都要在台下准备200小时。

——他说,很多人看他每表现得很轻松,就像个村委书记站在田间地头吹牛逼,但每次讲完都是筋疲力尽,甚至心脏病要发作。

——他说,每次演讲完心脏都要疼两天,演讲前两三天都准备硝酸甘油(可缓解心绞痛)以防不测。

——他说,如果可以,愿意少活 5 年,换取不再登台演讲。

在读书阶段,我加入了一个组织,叫做校报记者团。里面有个朋友,很擅长采访,每次都能与对方聊得开心,出品的稿子也丰满有料。

但是,之后跟她谈心,她竟然说,自己最怕采访。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是不愿意去做这件事。

——这让我重新思考「愿意」和「能够」的关系。

我们总会扮演一系列角色,这些角色要求我们做出相匹配的行为。于是,他人总会觉得,我们喜欢干这件事,要不然,为何会坚持去做呢?

但就像工作,我们做一件事,与爱好相关,但不一定是强相关,更多的是我们需要基于角色的行动。

它是迫不得已,更是自己的责任。

责任不一定等同于爱好。

我是小结

以上是重读《生活十讲》时感受最深的三个片段。

它们都与责任有关。

一个是对社会的责任,一个是对工作的责任,一个是对自己的责任。

对待社会,掌握话语权的人不能滥用情绪去伤害他人,阅读者要能识别情绪套路,避免被利用去给他人贴标签。

对待工作,每日开心是奢望,毕竟工资的一部分,就是用来填补我们的不开心。

对待自己,纵然成长的历程是变得更冷漠,但必须去寻找更多可爱的事——让基于欲望的生活,有了不基于欲望的发现。

相关文章

  • 已经是第二次看这本书了

    01 六年后再次打开 第一次看《生活十讲》是在 2013 年,那时我研一。 买它的原因也很简单,之前读了作者的另一...

  • 《偷影子的人》

    作者 (法)马克李维 已经是第二次看这本书了,第一次是高三毕业的暑假看的,想不起当初看了有什么感想。至少没有现在的...

  • 《遇见未知的自己》书评

    这是我第二次翻看这本书,依稀记得第一次买回来翻阅已经是5年前的事了。时光荏苒,心境却大不同,那时的自己茫然...

  • 【拥抱你的客户】读后感

    第二次看这本书,和第一次看心境有所不同,第一次更加关注的是书中的内容, 因为他与我的工作息息相关,把第二次看这本书...

  • 他们的大半生

    已经是第二次看这三集纪录片了,第一次看时完全没能记住点什么东西,第二次看时带上纸和笔,才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叹之处。首...

  • 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今天继续带小萱萱阅读《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天看这本书了。小萱萱说,我太喜欢看这本恐龙的书了。经过...

  • 百书千面57:《人类群星闪耀时》

    本书记述的是14个影响世界的故事,重点描述了人物的辉煌时刻。 这已经是第二次尝试读这本书了,最后还是跳章节选读的。...

  • 《皮囊》读后感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当你读完蔡崇达先生的《皮囊》,就会有一种灵魂得到安慰的感觉。 在这本书中...

  • 《财富自由之路》1.13

    第二次看这本书了,很不好意思的说,上次我没看完这本书,这次等于重新捡起。 上次没看完,并不是因为这本书不好看,而是...

  • 【读书】《写作7堂课》

    这本书还是要多看看的。每一课都是实践课。 我第二次看这本书了,想把秋叶大叔的课都学一遍。之前的文章我有推荐过这本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已经是第二次看这本书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jm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