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练习多一点观点出来,而不是每日流水账般的记录。
白天看Tina说起享受当下的话题,挺有同感的。Tina来自山东,骨子里有山东人的勤俭,即便做自媒体收入喜人,她还是有点舍不得花钱。
后来经常参加线下活动,不得不注意个人着装,Tina开始在置装上投入,她发现自己年轻时候喜欢的款式,如今如何都穿不出味道,可是回想当年,自己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等我有钱了,我要买这件,我要买那件。
人的认知会变,人的审美会变,人的收入会变,人的年龄会变,当任何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曾经的向往,可能就即刻成为过去式。
趁现在,拥有它,Tina说。
可是,有的遗憾是注定的,当欲望和能力不相匹配的时候,要么回缩一个,要么拉伸一个,然后接受它。
再一篇阅读,来自刘润,聊体检。他说一般体检就是筛查,不是诊断,花了几百块就是做一个初步风险排查,仅此而已。
指着一个普通体检明确发现点什么,不大现实。体检标准太松,体检结果容易假阳性,就是没病可能说有病。体检比赛太松,可能假阴性,就是有病也是没问题。
这就尴尬了,不检查吧,发现不了问题,检查了,可能有问题也发现不了,还花了钱,这一点最让人难受。
给我整不会了。
Ai的写作建议:
*观点可以更聚焦:目前从"享受当下"跳到"欲望与能力的矛盾",逻辑稍显跳跃。可以更明确地表达核心观点,比如:
"‘趁现在,拥有它’听起来很洒脱,但现实往往是:我们总在‘等得起’的时候,已经‘不想要’了。欲望和能力,像两条不同步的曲线,交叉点转瞬即逝——要么降低欲望,要么提升能力,然后接受这种动态平衡。"
- 增加个人反思:Tina的故事是别人的,你可以加一句自己的体验,比如:
想想我自己,曾经心心念念的某样东西,如今买得起了,却已经失去兴趣。时间偷走的不仅是机会,还有那份‘想要’的冲动。
改写示范
《时机的两难:欲望的保质期,与体检的误差率》
白天听Tina聊"享受当下",她山东人的勤俭骨子里刻着"等有钱再买",如今真宽裕了,却发现年轻时痴迷的款式,早已配不上如今的自己。**人总是这样——在"买不起"和"不想要"之间,错位地活着。
"趁现在,拥有它",她说得轻巧。可现实是,欲望和能力像两条不同步的曲线,交叉点转瞬即逝。**我们终要学会:要么修剪欲望的枝桠,要么垫高能力的台阶,然后接受这种动态平衡。
下午读刘润谈体检,更觉"时机"的吊诡。几百块的筛查,松了像隔靴搔痒,紧了又草木皆兵。不查,怕错过;查了,怕错付。
忽然觉得,人生许多事都像一场精度不够的体检——明知结果可能失真,但依然要去做。不是为了绝对正确,而是为了把遗憾的概率,压得再低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