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和合,获赠了一张国航787-9梦想飞机的公务舱机票(PS:很多航司现在通过舱位名称降维,比如,把头等舱变成公务舱,但服务实质还升了维,来规避“奢侈消费”的舆论风险,又能精准获取商务客群的青睐、
人们买的就是头等舱的飞行体验和服务,这样命名不失为一种生存智慧。本次航行是重庆飞上海,全程2小时,显然不够体验的(哈哈哈,到达时,甚至还想再睡会,不想下飞机,十几个小时的国际航线就更适合坐)全程可平躺在180度放平的皮椅上,不用配合着飞机的起降调直椅背,一上机就迅速浏览了机上设施,毕竟机会难得,180°全平躺座椅、6向可调头枕、可升降的座椅扶手、私密性隔板、多处储物空间、三档角度可调阅读灯、双usb接口、通用的电源插座,平飞之后醒来,看到有的舷窗是黑色,有的是蓝色,原来是机上的电控舷窗与动态氛围灯的设置,让机舱内可以模拟日出、巡航、睡眠的场景,辅助旅客调节生物钟使用。感叹一下,那些被强烈日光照的睁不开眼,你只能去适应窗外的光强和亮度,这个设置是真的贴心。
全程像被塞进了云朵,丝毫没有感到旅途的疲惫,这样的体验真的很舒适。同样的航线、同样的目的地、同样的安全抵达,为什么差价几倍还是有人会买单?
答案就藏在“隐形服务逻辑”里面,因为它卖的根本就不是位移,而是情绪价值和乘机体验。这恰恰也是个人品牌避开内卷、实现高溢价的终极密码。
功能是基础,体验是王炸:头等舱的“三阶服务法则”
1. 基础层:功能性满足(经济舱逻辑)
核心:完成目标(安全抵达)
短板:可替代性强(谁都能飞,比价压力大)
2. 情绪层:被“看见”的尊贵感(头等舱突围点)
专属安检通道、姓氏尊称服务、登机时经济舱乘客的注目礼
心理学原理: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尊重需求”“我不是一个座位号,而是VIP”,就是一种被重视和被在乎的感受。
3. 成长层:个性化进阶服务(黏性杀手锏)
根据客户画像定制餐食、积分兑换私人旅行顾问
底层逻辑:从“标准化交付”到“专属感养成”“你懂我的独一无二”
个人品牌若只卷内容干货(功能层),就像经济舱拼价格;而高溢价品牌会设计“情绪钩子”(比如专属社群、年度会员定制成长计划),让用户为“被偏爱感”买单。
情绪付费的3个实操公式
公式1:痛点×仪式感=付费意愿
航空公司用贵宾休息室解决“候机焦虑”,而知识IP可以用“早起陪伴营+晨间能量卡”对抗拖延焦虑。
执行TIP:找到用户隐形痛点(比如“孤独学习”),设计仪式化解决方案(如打卡勋章体系)。
公式2:稀缺性×专属感=溢价空间
头等舱座位仅占全机4%,但贡献30%收入;个人品牌可推出“年度1V1私教席位”(限量20人,价格翻5倍)。
心理学支撑:凡勃伦效应“贵是因为值得,稀缺彰显身份”
公式3:长期价值×会员体系=复购率
航空公司的常旅客计划(如里程兑换)让用户“飞得越多赚得越多”;个人品牌可设计“成长积分体系”(学习打卡换课程折扣)。
关键:让用户感觉“每一步投入都在积累身份资本”。
从航空业偷师的3个高净值关系经营术
1. 深度定制:像分析头等舱客户一样拆解用户画像
方法:用问卷星收集用户“隐秘需求”(如“职场妈妈最缺的不是时间,而是不被指责的放松”),推出“妈妈能量日”线下沙龙。
2. 场景渗透:把服务变成“沉浸式剧本杀”
案例:阿联酋航空头等舱的机上淋浴SPA;知识IP可设计“年度成长盲盒”(每月神秘主题课程+实体道具)。
3. 跨界联名:用资源整合制造惊喜感
灵感来源:航空公司与五星酒店合作里程兑换;个人品牌可联名小众品牌推出“成长能量包”(手账本+定制课程)。
服务的本质,是制造“不想结束”的瞬间
头等舱最贵的不是椅子,而是那句“X女士,我们记得您喜欢无糖拿铁”;个人品牌最高的溢价,也不是知识密度,而是让用户说出:“你懂我的欲言又止”。
下一次,当你纠结“该降价还是增值”时,记得问自己:
我的服务,是让人急着逃离的经济舱,还是让人留恋的头等舱?
心理学研究证实,被在乎的需求根植于大脑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当我们感知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时,脑岛和前扣带皮层会释放催产素,产生类似“被拥抱”的安全感。
这解释了为何《人世间》那句“真正在意的就那么几个人,他们就是你的全世界”,能引发千万人共鸣。“被在乎”是确认自我存在的锚点。
你的个人品牌,为他人提供的终极检验:
你已成为多少人的“必选航班”?
真正的魅力王者,会让周围人产生“戒断反应”,就像常坐头等舱的人再难忍受经济舱的拥挤。当出现以下信号,说明你已进阶为“情感头等舱”。
朋友策划重要活动时会默认“必须有你参与才算完整”;隐性信任凭证:同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