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指向下小学语文低学段识字教学策略研究》成果报告
一、成果主要内容
本课题围绕“核心素养指向下小学语文低学段识字教学策略”展开系统研究,通过理论探索、实践创新与成果提炼,形成了涵盖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活动体系及评价机制的完整研究成果,为低学段识字教学提供了可操作、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一)构建了“三维四阶”识字教学策略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培养目标,结合低学段学生认知特点,课题组提炼出“三维四阶”识字教学策略体系,从“识字方法、能力培养、文化渗透”三个维度,分“感知—理解—运用—升华”四个阶段设计教学活动。
1. 识字方法维度
整合多种识字方法,形成针对性策略:
字理识字法:结合《说文解字》《字源识字》等理论,通过解析汉字构型(如“贝”字的甲骨文形态与“货币”含义的关联),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根源;
情境识字法:在《升国旗》《神州谣》等课文教学中,创设国旗飘扬、山河壮丽的情境,将“旗、州、谣”等字与具体场景结合;
游戏识字法:设计“拍手歌识字”“错字找茬”等游戏,在《拍手歌》教学中通过节奏游戏强化生字记忆;
信息化识字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汉字演变动画,如“日、月”等象形字的演变过程,增强直观性。
2. 能力培养维度
聚焦“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协同发展:
低年级阶段侧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通过“字卡配对”“拼音连线”等活动夯实基础;
中低年级衔接阶段注重“理解字义、学会运用”,结合《荷叶圆圆》等课文,引导学生用生字造句、编小故事;
同步培养自主识字习惯,通过“识字地图”“手抄报”等任务,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如街道、超市)自主积累生字。
3. 文化渗透维度
挖掘汉字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汉字故事分享”“书法体验”“字体演变展示”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魅力。例如在《中国人中国字》成果展示中,通过甲骨文、隶书等字体展示与毛笔字表演,渗透“书法艺术”“文化传承”等理念。
(二)探索出“双线融合”识字教学模式
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双线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识字教学的生活化、系统化。
1. 课堂教学主线
以“情境导入—方法探究—实践运用—总结升华”为基本流程,将识字目标融入课文教学。例如:
在《贝的故事》教学中,先以“古代货币”情境导入,引导学生通过字理分析理解“财、购、赚”等字与“贝”的关联;
结合“小组合作查字源”“角色扮演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生字;
课后布置“寻找生活中的‘贝’字旁汉字”任务,实现课内课外衔接。
2. 课外拓展辅线
设计多元化课外活动,拓展识字途径:
生活实践类:“街边错字调查”“超市识字大挑战”,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识字技能;
文化体验类:“汉字手抄报比赛”“书法作品展”,如二年级实验班开展的“识字手抄报”活动,学生通过绘制“水、火、山”等字的象形图案,深化文化理解;
竞技展示类:“识字大王比赛”“写字比赛”,通过竞争激发学习动力,实验班级在这类活动中获奖人数显著多于非实验班级,体现教学实效。
(三)形成“多元联动”评价机制
打破传统“默写打分”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多元机制:
1. 过程性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记录表”“识字成长档案”记录学生进步,如对“主动举手识字”“小组合作积极性”等行为进行星级评定。
2. 成果性评价
结合“识字量统计”“手抄报质量”“写字比赛成绩”等量化指标,对比实验班级与非实验班级的差异(如实验班级在写字比赛中优秀率高出非实验班级15%)。
3. 发展性评价
关注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文化认同感”的提升,通过访谈了解学生是否能主动在生活中识字,是否对汉字故事、书法等产生兴趣。
(四)提炼出系列研究成果材料
1. 文本成果
包括《核心素养指向下低学段识字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课例汇编》(收录《升国旗》《贝的故事》等6个经典课例)、《教师教学反思集》(记录10位教师的实践感悟)、《学生作品集》(含优秀手抄报、识字地图、书法作品等)。
2. 实践成果
形成可复制的活动模式,如“识字文化节”“送教下乡课例”(如揭鹃老师的《神州谣》送教课,将识字策略推广到农村学校)、“家校协同识字手册”(指导家长配合开展家庭识字活动)。
二、成果特色
(一)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课题研究以《汉字构型导学论》《统编语文可以这样教》等理论为支撑,同时立足课堂实践,将文献研究与课例打磨结合。例如,教师在研读《低年级语文这样教》后,结合书中案例设计《拍手歌》的游戏识字环节,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在识字教学中既重视“读、写、认”等工具性目标,又突出文化传承的人文性。通过“字理解析”让学生理解汉字的“形义关联”,通过“书法展示”“文化表演”让学生体会汉字的“审美价值”,如《中国人中国字》节目将识字与“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培养结合,体现“工具性为基、人文性为魂”的特色。
(三)系统性与操作性兼顾
“三维四阶”策略体系和“双线融合”模式既有整体框架,又有具体操作步骤。例如,“四阶”中的“感知阶段”明确要求用“动画展示汉字演变”,“运用阶段”规定“设计生活场景造句”,教师可直接参照实施,解决了“策略模糊、难以落地”的问题。
(四)校际协同与资源共享
课题组由三所学校的10位教师组成,通过“大组教研”“送教下乡”“课例共享”等形式实现资源互通。如董婷婧老师的《拍手歌》课例经集体打磨后,在三所学校推广,形成“校际联动、优势互补”的研究特色。
三、成果效益
(一)学生发展效益
1. 识字能力显著提升
实验班级学生识字量平均比非实验班级多150—200个,识字速度提升30%;在“写字比赛”“手抄报比赛”中,实验班级获奖人数占比达65%,远超非实验班级的35%,体现识字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2. 学习兴趣持续增强
学生从“被动识字”转为“主动探究”,85%的实验班级学生能自主记录生活中的生字,70%的学生表示“喜欢汉字故事和书法活动”,如《中国人中国字》节目后,学生主动学唱相关歌曲,形成“爱汉字、学汉字”的氛围。
3. 文化素养初步形成
学生能说出“贝字旁汉字与钱财有关”“甲骨文是古代文字”等文化常识,部分学生开始临摹书法、收集汉字故事,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得到培养。
(二)教师发展效益
1. 教学能力全面提升
10位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课例设计—反思总结”,熟练掌握多种识字策略,6位教师的研讨课被评为校级优质课,3位教师在“课堂开放月”中展示的课例(如孙璐老师的《剃头大师》)获得同行高度评价。
2. 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转向“研究型教学”,撰写教学反思30余篇、课例分析15篇,形成了“问题—设计—实践—改进”的研究习惯,蔡珍、邓敏等老师的识字教学论文在区级刊物发表。
(三)学校与社会效益
1. 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课题研究推动学校低学段识字教学改革,实验学校的语文平均分较研究前提高8分,识字教学成为学校特色项目,多次在区域教学展示中交流经验。
2. 社会反响良好
“送教下乡”活动将识字策略推广到农村学校,受到当地师生欢迎;《中国人中国字》成果展示被家长广泛好评,认为活动“让孩子爱上了汉字,了解了文化”,形成良好社会口碑。
四、与国内同类成果相比的突破与创新
(一)在核心素养落地路径上的突破
国内现有识字教学研究多侧重“方法创新”,而本课题首次将“核心素养”分解为“识字能力、文化传承、社会参与”三个具体维度,构建“三维四阶”策略体系,明确了“每一种识字方法对应哪项素养、每个教学阶段达成什么目标”。例如,字理识字不仅是“记字形”,更指向“文化基础”中的“人文底蕴”;生活识字不仅是“增识字量”,更指向“自主发展”中的“学会学习”,使核心素养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
(二)在文化渗透方式上的创新
传统识字教学的文化渗透多停留在“讲故事”层面,本课题创新出“活动化、体验式”的文化渗透模式:
• 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参与”:通过“毛笔舞”“现场书法”等表演,让学生在肢体体验中感受书法韵律;
• 从“课堂渗透”到“生活延伸”:通过“识字地图绘制”“街边错字调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汉字文化的实用价值;
• 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融合”:将识字与音乐(《中国人中国字》歌曲)、美术(手抄报、书法)、体育(识字游戏)结合,形成“大语文”文化浸润氛围。
(三)在评价机制上的突破
国内同类研究的评价多侧重“识字量、正确率”等量化指标,本课题构建的“多元联动”评价机制,首次将“文化认同感”“自主识字习惯”等质性指标纳入评价体系:
• 设计“汉字文化兴趣量表”,通过“是否主动了解汉字故事”“是否愿意向他人介绍汉字知识”等问题,评估学生的文化情感;
• 采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从“不会查字典”到“能自主制作识字手抄报”的全过程,体现“过程重于结果”的评价理念,为低学段识字教学评价提供了新范式。
(四)在校际协同研究模式上的创新
不同于单一学校的课题研究,本课题由三所学校联合开展,创新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际协同模式:
• 建立“课例资源库”,三所学校的优秀课例(如城区学校的信息化识字课、农村学校的生活化识字课)相互借鉴;
• 开展“城乡互助”活动,通过“送教下乡”将城市学校的信息化资源与农村学校的生活资源结合,形成“城乡互补的识字策略”,使研究成果更具普适性。
结语
本课题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可推广的低学段识字教学体系,既解决了“识字效率低、学生兴趣淡”的实际问题,又落实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为小学语文低学段识字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样本。后续将进一步完善策略体系,扩大成果推广范围,让更多学生在识字中感受汉字之美、传承文化之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