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龙阳之好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位艳名远播的嬖人,龙阳君。他是魏国第六任国君的宠臣,负责侍候国君的生活起居、娱乐文化。
嬖人虽不参与朝政,但他们与国君相处的时间多,关系亲近,对国君的决策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次,龙阳君同魏王坐在一条船上钓鱼,龙阳君钓到十几条鱼便流泪了。魏王问其原因,龙阳君说,钓到更大的鱼时便想把之前的鱼扔掉,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会和前面钓到的鱼是一样,最终失去魏王的宠幸。于是,魏王下令全国,对任何敢向他推荐美人的行为,处以灭族的罪。
因魏王对龙阳君的特宠,后世以“龙阳”代指“男色”,以“龙阳之好”代指男子间的亲密感情。
核心知识点
儒家的天命观:乐天知命
人们在对某件事情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发出“听天由命”的感慨,这句看似有些自嘲和无奈的话,其实涉及到儒家文化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天命观念:乐天知命。
天命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和西周,最早是一种宗教思想,统治者往往都把自己说成是受天之命来统治人们的,商纣王就说过“我不有命在天乎”,意思是说自己的统治权是上天注定的,别人夺不走。
而到了春秋的时候,孔子发展了天命思想,认为有一种人力所无可奈何的力量,它作用于每个人身上,这种力量就是“天”,而落实到个人就是“命”,“天”的范畴,是人不可以改变的,人只能“乐天”和“畏天”,尽人事,听天命。
在《孟子》中,也经常出现“天”的概念,比如“乐天者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孟子显然也受到这种天命观念的影响。
应用延伸
做一件事总是失败,还要继续坚持吗?
我该坚持还是放弃?在你尝试某一件事情失败(比如创业、投资等等),尤其是连续失败几次之后,心中一定有这个疑问。面对失败和他人的质疑,自己还要不要坚持?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更看重过程还是结果,儒家告诉我们需要学会“乐天知命”,包含两层意思,“命”作为结果,我们无法控制的范畴,不必过于关注;其次,不管“命”是怎样的,我们需要尽人事。孔子就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周游列国,游说君王实行他的政治理想,但是就算君王不认同他的理想,他也不会怨天尤人,永远“在路上”。
所以当你更多地把目光放在所做的事情本身而不是可能的结果上的时候,那么你就清楚是否要坚持了,这件事是否让你乐在其中?是否让你觉得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