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东的小狗皮皮生病死了,东东为此特别难过,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晚饭也不吃,这可把爸爸心疼坏了。爸爸说:“爸爸给你找一只跟皮皮一摸一样的好不好?咱们还管它叫皮皮。”
东东把爸爸推到门外,生气地喊:“我不要新的小狗,我以后再也不养小狗了!”
妈妈下班回家知道情况之后摸着东东的头,温柔地说:“唉,皮皮走了,妈妈也很难过,妈妈知道你舍不得它,它是你的小伙伴,对吗?
东东拼命地点头:“嗯嗯,我好想皮皮...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
妈妈把东东抱在怀里,说:“你要是觉得难过的话就哭出来吧。”
听了妈妈的话,东东忍不住哭了出来,他一边哭,妈妈则一边陪他聊以前的事情,东东哭累了就睡着了。
醒过来后,东东的心情好了一些,妈妈对他说:“我们为皮皮做点什么好不好?”
东东疑惑地看着妈妈。
妈妈拿来画纸和颜料,说:“皮皮长得那么可爱,我们给它画张像好吗?你是它的小主人,你一定画得最好。”
东东露出了笑容,说:“好啊,那皮皮就可以一直陪着我了!”
故事中爸爸的安慰不但没有起效,反而激怒了孩子;而妈妈却成功让孩子走出悲痛,绽放笑脸。爸爸妈妈的做法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
我想可以用史蒂芬•科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介绍的习惯四“知彼解己,移情沟通”来解释。
“知彼解己,移情沟通”意思是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了别人,才能对症下药,让别人明白自己的用意,达到人际交流的目的。
故事中,爸爸的做法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他仅仅把小狗看做宠物。不明白在孩子心里,小狗不仅是一只宠物,更是一个心爱的朋友。爸爸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是对孩子纯真感情的伤害,所以激怒了孩子。
再看妈妈的做法。妈妈对孩子表达理解和同情,说出了孩子的心声,并且没有急着开解,而是先让孩子发泄情绪,再利用画画彻底消除孩子失去小狗的失落。成功解开孩子的心结。
通过分析,爸爸妈妈的做法的本质区别就显而易见了。爸爸不加诊断,贸然开方;妈妈移情沟通,对症下药。
生活中我对待孩子也经常像东东爸爸那样总是喜欢匆匆忙忙地下结论,以善意的建议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问题。不愿意花时间去诊断,深入了解一下问题的症结。
学了“知彼解己,移情沟通”原则之后,我希望自己会有所改变。
希望自己学会倾听,不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也不是是装模作样, “是的!嗯!没错!”;更不是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也不仅仅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而是移情聆听,充分理解,及时回应,让孩子感受到我的真心。做孩子的知心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