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焦艳丰《大概念教学》p118--122
二,单元设计的放大镜思维
4.单元设计的步骤
单元的放大镜行为最后体现为单元设计的步骤,围绕大概念,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单元设计的步骤和框架进行了探索,其中国外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维金斯和麦克泰格以及埃里克森和兰宁的观点。
埃里克森和麦克泰格的模式设计为逆向设计,它包括确定预期目标,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埃里克森和兰宁提出了11个单元设计步骤。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刘月霞提出的深度学习实践模型,这一套模型系统整合了选择单元学习主题,确定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开展持续性评价四个步骤,同时强调目标与内容活动评价的内在一致性。
尽管学者们具体提出的单元设计步骤并不相同,但基本都提到了目标设计,评价设计,过程设计这三个部分,并且都强调了目标的重要性,既要以素养为导向,以大概念为抓手,重视充分理解后的迁移应用。此外,他们都同意将评价设置设计前置,确保目标的实现,而过程设计要紧密围绕目标和评价展开。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单元设计是以素养为导向的,也就是说大概念是贯穿于单元设计步骤的灵魂。
为了方便师师们更好的进行设计,我们给出了每个部分的评价标准,
单元目标设计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我提取的大概念是否能够反映专家思维,我提起的大概念是否可被纳入概念网络?它的辐射面是否足够广?我提取的大概念是否能够迁移到学生未来生活中形成素养?我是否结合了内容和学情将大概念具体化?
单元评价设计也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我是否根据评价目标设计了价的连续性,我设计的表现性评价是否反映了大概念的迁移,我设计的真实性问题情境是否具有真实性,我设计的量规是否能反映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水平。
单元过程设计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我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探索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我是和学生的讨论是否面向现实世界,在讨论中我们是否体会到了无止境性,我是否提供了让学生应用大概念的机会,我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