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学生似乎对课堂上的任何内容都提不起兴趣,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生动有趣,或是播放怎样精彩的视频,他们都显得无动于衷。面对这些看似“油盐不进”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在课堂上真正触动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有所得”?
关键在于创造“体验”。美国学者鲁德曾说:“兴趣不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是学习的产物,是良好教学的必然结果。它源于取得成就的满足。”因此,仅靠外在形式吸引学生,其效果往往是短暂而表面的。真正可持续的学习动力,应来自于对学习内容本身的投入与体验,尤其是在互动、操作、讨论甚至争论中获得的真实参与感。
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成功——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值得教师用“放大镜”去发现和肯定。所以我们至少要养他们有小小的收获。每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学会了”“我做到了”,让这些小收获使他们觉得上课有意思。因此,我们应当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哪怕是学习状态最消极的那一个——都能在课堂中收获哪怕一点点进步。
那么,如何实现这样的“每课一得”?
那就从目标清晰、任务具体开始吧。一节课到底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应设计哪些核心活动,教师需心中有数。任务不宜过多过杂,更不能过于困难,否则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但也不应太简单,失去挑战的意义。关键是要把握“适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遗憾的是,在一些课堂中,我们仍看到教师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对待学习薄弱的学生——比如不断翻动PPT,重复讲解,或是让学生机械跟读。例如某些早读课,教师领读数十个单词,一轮又一轮,而学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机械的“鹦鹉学舌”。这样的教学,不仅低效,更可能加剧学生的畏难和厌倦情绪。
如果我们能做出一些调整:比如精选少量核心词汇,结合例句与真实语境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逐步掌握;或是设计小步骤、带成就感的任务,让学生不断获得“我努力我能行”的心理反馈——教学效果或许就会截然不同。
课堂内容不必求多,重在让学生学会;不必求全,重在让他们每一节都有实实在在的一得。一旦学生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兴趣便会自然生长——他们将不再置身事外,而是逐渐投入,甚至开始喜欢你的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