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感知的体验 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认识到,正如柏拉图所说,我们平素的行为方提供给失物招领产的,只是影子般的现实,而并非首要的现实。因此,如果说我们被囚禁在一个洞穴里,也并非耸人听闻。只要我们仅采用下载模式,我们就身陷囹圄。我们所看到的全部是墙上的影子,那些在我们内心穿梭的画面产生的影子。
我们已经讨论过,当从下载状态(从投射过去模式的角度看问题)切换到观察(从外部看问题),就像我们转过了头,认识到墙上的影子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投影,而现实仍在洞穴之外。在这一阶段,有三项指导原则:转身(移入情境)、认识到事情不同于我们的投影(暂悬评判并保持好奇),以及对外面现实情况 的探究(询问)。
当从观察(从外面看问题)切换到感知(从内在看问题)的状态时,我们就跨越了洞穴的边界走到了外边的世界。在这一过程,也有三项指导原则:首先,我们必须把自己融入到具体的部分当中(潜入),不能依靠习惯性下载抽象思维走出洞穴,也不能“躺在别人的背上”出去(像前面瓦瑞拉提及的上面那只猫一样,最后落得个失明的下场)。走出洞穴的唯一办法是激活我们自己的感知。其次,需要转向我们的注意力,通过觉察内部不断形成的场域来把握现实。最后,在深化这种动态的同时,我们调动了一种不同的认知能力;从心灵的智慧中浮现出的觉知。我们不仅从个体观察者的角度把握现实,还要从生命及其源头,即太阳的角度把握现实。结果就是用心来看,来观察。
除非我们努力前进,运用感官联系到现今边界以外的世界,否则我们仍将处于失明状态之中,陷于洞穴之中。
歌德对此时是这样说的:“一个人了解自己的程度取决于他了解世界的程度;他只是在这个世界里才了解自己,在他自己内心才了解这个世界。若经过深刻的思考,每个物体都会在我们内心打开一个新的器官。”
大多数跨界变革过程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它们错过了起点:跨界的共同感知。我们需要在系统之间建立长效机制来促进这一过程。因为这些机制尚不存在,所以有组织的小利益团体都会大行其道,它们不考虑整体而只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实践者无法参与到大的系统中来,一起进行感知和创新。如果我们继续像“上边的那只猫”一样在别人背上组织社会,得到的将只是没有人满意的结果。你不能指望上边那只失明的小猫在动态的环境里来去自如,也不能一个没有观察能力的社会或社会体系,能成功地适应并动作于日益动荡的时代。
在这两章内容时,让我想到企业研发新品时,必事先进行调查,融入顾客、合伙人、供应商,从不同的侧面来形成对新品的诉求,完善新品的功能和价值。这其中顾客最为关键,了解顾客的体验,目的是了解顾客未曾开发的能力和尚未满足的需求。但,是,谈论顾客体验是一回事,实际去了解顾客体验则是另一回事。
感知是在运用时产生的。
我们在知识管理和战略规划这方面,只靠雇用专家和顾客告诉我们世界如何运转,而不是自己去领会。我们把身体力行的部分外包了出去,对于简单的问题,这可能还适用。但是,情况越复杂,自我感知就变得越重要:随着问题的演化,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和问题的接触。如果和问题的情境没有直接联系,我们就无法学会观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