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观察》读书笔记11/100

本书是属于心灵类的书籍,非常有助于内观自己,进行自我探索。书中有几个颠覆常识的概念与大家一起分享。
1、自我观察与自我改变
很多人经常把改变一次词挂在嘴边,好似很快改头换面,开启新的人生。可是外界的行动还需要内心的触动,人头脑是一个暗箱并不像条件反射一样,给个刺激就有一个反应,而什么样的刺激有限的。
我们终其一生寻找这些外在行为去改变去改变。写作、读书、演讲等改变。
而在本书中则提到我们不用去改变什么,这种改变的企图是错误的,并且会带来麻烦,其实我们并不了解要改变什么以及如何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诚实的不带评判的观察自己。
2、自我观察与找到自己
自己是谁,不好说,怎么样找?
文中指给予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定位,知道自己不等于这个身体,然后去管控这个身体,这就是记得自己。这就意味着让注意力稳定的停留在身体的感觉,同时放松身体,允许内在的反应过程自行消退。有点冥想和正念的味道,对身体进行扫描。
我记得自己是个真正的人,而非机器人或自行运转的机器,我的努力在任何情况下就是致力于我能自由的按照我的目的进行选择,而不是被情绪所掌控。大部分人的态度都取决于情绪,他们被情绪所束缚,情绪代替他们思考说话和行动。
情绪好比天上的云,我不会去挂念天上的一片,你不能改变它,我能看情绪在内在天空里飘过,不是我没有必要被它影响,它不关我的事。
感觉身体的练习帮助我们不去认同,让注意力从里到外去感觉身体,这就是在记得自己的时候进行自我观察。
练习自我观察,只是要我找到自己,管好自己的身体,安静的安住于当下一刻,接一刻地注意到在这个人类生物机器里升起的东西,完全不去介入观察对象。
3、自我观察与自我认同
很多人习惯于上演这样一出心理剧,我是不好,我是错误的等评判,然后挣扎着去改变自己,终其一生去演出自我改变的戏剧。
自我改变倒并不是不对,而是我们现在习惯于自我评判。但这是给自己设置障碍啊。拿个孩子来说更清楚明白,我们喜欢给孩子贴标签,告诉他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希望对方改变。可是对方在你的指责下,是否能够改善变好呢。贴标签等于自我设障,影响自己发挥。
想改变需要不再认同的去观察评判的过程,接受观察到的一切,允许他们带在身体里面,不去做任何改变,只是观察放松,接受允许。
习惯性的介入只会让痛苦被加剧和放大,如果我们只是和痛苦在一起,什么都不做,只是去感觉身体和痛苦,身体就会转化痛苦的能量,如果我认同,我就会给痛苦增加能量,如果能不带评判的观察和痛苦在一起,在身体里去感觉它痛苦就会来滋养我们,这是一种身心能量的平衡过程。
4、自我观察与自愿受苦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生老病死都会经历。这些外在的困难和障碍,时常让我抓狂,觉得人生真苦呀,尤其是哪些命运多舛之人苦难深重。
这些磨难是外界赐予,我们是被动接受,可是书中提到自愿受苦也是主动为之,是接受接纳我们接纳不了的。
我们所谓的痛苦是因为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衔生出嫉妒、生气等不良情绪。而自愿受苦也是接纳这些负面情绪,并且与痛苦同在。
5、自我观察与自我选择
我们人类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有意注意是人高级进化的表现。在生活中我们过滤很多信息,筛选出我们比较关注的东西。这节省了一部分的精力,但也容易形成自我验证、自我预言。
如果一个人确信这个世界是个冰冷不友善的和令人恐惧的地方,那他就会接收和吸收能证明这一点的信息,所有其他信息要么被排斥掉,要么被改变成符合需要的信息。
一个人尖酸刻薄之人到一个地方说此地方人不好,环境差。所到之处没有让他满意的地方。而一个积极乐观之人同样也是到达此处,却赞叹当地人非常热情好客。你是什么样的人看到就是什么样的世界,因为你在搜集信息证明自己是对的,证明自己的看法。
比如如果他相信我不够好,或者我很笨,我很丑,那么他接受信息时就只会选择那些能够证明我的自我认知和世界观的信息。
无论是谁,只要身体放松,带身体的感觉,包括能量在体内流动的感觉,失去流动的感觉,情绪流动的感觉,肌肉组织紧张的感觉,放松和昏昏欲睡的感觉。感官进入身体里面就是身体这部机器的图像,气味,味道,触感和声音都是感觉的内容。
带着真诚和对自己无情的坦诚练习自我观,同时不带任何评判和改变的企图,迟早会体验到真相。
下周书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