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文中尹建莉老师的回复,很中肯!
很同意“受气相”的说法,被欺负惯了的人,在家被欺负没有还回去,憋屈着,出去面对别人时,别人一眼就看得出来是长期憋屈的样子。弱者既可以引来善良,也可以引诱出人性恶的一面。
欺负的人还有种心理,看Ta的样子就想揍Ta,其实有些也是气对方怎么是个怂包,不懂得还手,越打越气,越气越打,其实也是在气曾经的自己遭遇欺负没有还回去,看到眼前的“受气包”一下勾起痛苦的回忆。
他的父亲大概也是这样,内心深处可能还极期待儿子能还回来,弥补自己曾经被动挨打留下的心理创伤。
以此推,校园霸凌,其中一些霸凌者也可能出于这样的心理。
这也引起我的一个疑问,我们总去强调防止被侵犯被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们只能处于防御防守的状态吗?说一句有些招打的话,为什么是某些人被骗被侵犯并使得逞?
我就有被骗的经历,但是我再安在我一个朋友身上,我觉得如果是她,她不大可能被骗。因为首先她不会轻易受到蛊惑,我和她呆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她,怎么说,很稳。对,就是很稳,像深深扎根的一棵大树。同时,对比感受,我感觉我像一棵摇摇晃晃的小树,即使一阵微风,也可以吹得左右摇晃。当然这一点也说明我本身比较敏锐,不然也不会没有深入交流,光凭感觉就可以感受到我与她的内在表现出来的树的意象。
这听起来有些玄,但是自己感受了,结合现实情况,她的确在婚姻、事业上相当有头脑,思维缜密,并不过分张扬,情绪稳定,的确像一棵大树,给人很稳的感觉。要骗她,那得花多大成本。现实中我在那段时间的确也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我自己一个冲动或者别人一句话,可能就冲去做什么工作。
能量场,人们所讲的气势,其实就是如此。
有那种天然一出场,你就感觉TA是带刺的玫瑰、带刺的仙人球,好看,但别人轻易不会接近,想接近也不自觉地表现得规规矩矩。我想,这就是与“受气相”相反的一种,天然拒绝一些不良分子靠近,即使不良靠近,也畏TA三分。
越谈越往回谈,就谈到之前的一句,如果孩子在家里这么亲密,可以放下自己在外面撑起来的坚强的地方,都还要受气,受欺负,面对最爱TA的人都要挨打,靠抗争才能获取自己应有的权利,TA怎么有勇气相信外面的世界自己可以“惹”?
家不是驯兽场,家长不是驯兽师,家是生产爱交流爱的地方。把内心的气球用爱充满,才更有勇气由它牵引着走过艰难,有意识抵制别人的欺负伤害。如果这个气球充满的是打是骂,是“我不如别人”“我怎么这么胆小”,那没出门,就已经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气球里能给自己提供的是消极的心理暗示:“我被打,是因为我胆子小。”回去因为被欺负的事让父亲知道了,父亲又一顿揍,气他怎么那么胆小,然后陷入自责:“我胆子怎么这么小。”
原本可以起到牵引作用的气球此时则化身沉重的心理包袱,不是向上引,而是向下压,出去靠什么保护自己?终究一个恶性循环:越揍越胆小,越胆小越被揍,直接造了一个“受气包”的体质。
所以,我始终怀疑那些坚持要给孩子挫折教育的行为,如果没有一个地方是加油站,你的车子到达一个地方然后又继续跑,只管跑,只管消耗,它始终会耗到油尽车枯。如果连家都是消耗战斗力的战场,而不是养精蓄锐的大后方,你真的有精力出门?如果你不希望一回家就面对老婆/老公一顿噼里啪啦,那么孩子也不愿意,更何况在孩子眼里,这噼里啪啦的恐怖系数又放大了好几倍。为什么我们声讨家暴,而对于孩子被打却可以接受?成年人都受不了,你凭什么觉得孩子能够接受?!不要再拿“我是为你好”当借口。爱,就用爱的语言。爱,才不是靠打靠骂。
文章链接☞实在不行就打回去(尹建莉)(源自简友九月飞飞的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