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桥
江淮桥位于安徽合山县仙踪镇东,桥长53米,宽约6米,桥面条石铺成,两边有石栏、护板,并雕有精美花文。桥墩两侧为楔形,能分水。此桥设计精巧,造型美观、虽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桥身依然基本完好,是江淮地区保存最完整的3孔古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淮桥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桥以“江淮”名之,足见其战略位置之重。桥之所在,南邻古昭关,西接桂门关,水旱两路皆通;东达南京,北通庐、滁二州。古时的江淮桥,是贯通淮南至江南千年古道上的重要桥梁,有“奠淮右、阻江南”之功。
桥头还建有降福寺,内有张睢阳(即张巡)塑像,庙门上书“屏蔽江淮”。张巡乃唐朝河南节度副使,为平安史之乱,坚守睢阳,宁死不屈,堪为千古忠烈。传说张巡祖居含山县仙踪境内,乡人心怀崇敬,在桥头为忠烈建庙祭拜。而“屏蔽江淮”,则表明乡人期翼张巡英灵永镇桥头,保佑家乡万世太平,同时也暗合江淮桥“奠淮右,阻江南”之意。
过去古桥桥面中间有几道深深的车撤,传说这是张果老拉驴车留下的“仙踪”。桥边的仙踪镇由此得名。
清溪万年桥
清溪万年桥,是含山县保存原貌最好的古桥之一,位于距县城西14公里的清溪河上,为古代巢含往来主要通道。万年桥始建年代不详,但据县志记载,此桥于明万历年间“重建”,可见其始建年代应在明代以前。
万年桥的独特之处,是一桥跨两岸,连接两岸桥不同。万年桥原桥桥面全长40.3米,宽3.7米,但它却由两座风格完全不同的桥梁连接而成。以中心航道为界,连接东岸的为三孔石拱桥,桥面全长为29.4米,在河中心建有桥肩(当地人称大桥头),成为此桥的支撑点。为了分减水流对桥肩的冲涮,在桥身北侧建了一个近似于等边三角形大分水嘴。连接西岸的桥为木架桥,全长10.9米,此桥于三孔石拱桥的桥肩西用石料建一桥墩,形成两裆,在上面架几根大圆木钉上木板,再用石板铺压成桥面。
今人推测,此桥的设计意图可能有二:一是有利于战时防守御敌,西半桥上的石板和木板可随拆随铺,拆时人不能通行,与古代城池上的吊桥功能近似,日军侵华期间就曾这样做过。二是便于通航,多雨季节河水暴涨时,可将木架桥桥面拉起,否则稍大船只很难通过。万年桥的三孔石拱桥两边有石栏,石栏由石柱、石底座、石栏板组成,硕大拙朴,它封压桥面两侧边沿石板,使之不易松动,有效地保护了整个桥面。桥面上镶嵌桥门坎,高0.13米,厚0.15米,共五道,桥门坎间距4.6至6.6米不等,越往桥上,间距越大。每道桥门坎的中间、两侧各留阙口。中间阙口大,有0.34米,只能供独轮车通行。初看桥门坎,似多余之物,细细品之,令人叫绝。原来这桥门坎的设计,使独轮车不能并行于桥上,也不能相对而行,只有鱼贯而行的单行线,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过桥独轮车的总数,解决了桥梁限重的难题。
岁月悠悠,清溪河河岸渐次东扩西展。1962年和1985年,万年桥两端分别接了一段,现今桥面全长60,3米。2005年“泰利”台风引发的特大山洪,使桥肩西南侧被洪水冲击垮塌,万年桥现已成为危桥。(选自《巢湖人文景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