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五百年来王阳明》第二十一章天泉证道四名教分享
在社会上,对中坚力量的知识分子阶层以及社会底层的平民而言,阳明心学已经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和希望所在。阳明心学最适合去改变一个社会的土壤,直接开启了晚明的人性觉醒。
第三次悟道
王阳明一生有三大事功,还有三次证道。
三大事功主要就是平江西匪患、平宁王之乱、平广西匪患。
三次证道。第一次当然是龙场悟道,得出“心即理,心外无物”之学。第二次呢,就是宁王之乱与忠泰之难后悟出的“致良知”之教,使得心学有了归宿,得到升华。还有一次证道,叫做天泉证道。
天泉证道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说过,王阳明空有凌云之志,手缚苍龙之才,但是从内阁再到皇帝本人,都不用他,武宗朝不用他,嘉靖朝还是不用他。究其原因,一个是视他的心学为异端邪说;另一个关键则是封建专制王朝嫉贤妒能的本质决定的。但是王阳明自己并不因此沮丧,心学已到了不动如山之境。
况且,王阳明最爱的是讲学。他就在浙江老家开讲,教育子弟。讲学的地点是余姚的龙泉寺的中天阁上。王阳明还专门写了《中天阁勉诸生》,就像朱熹写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一样。明末大思想家黄宗羲也是王阳明的信徒,他那本《明儒学案》主要是按照心学的发展历程来综述的。
在绍兴讲学就更有意思了,收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弟子叫南大吉,是当时的绍兴的知府,重修了稽山书院,请王阳明来讲学,并拜入王阳明门下。在这个过程中,南大吉干了一件对阳明心学影响深远的事,就是刊行《传习录》。王阳明行世最有名的思想学说,集中见于《传习录》。
还收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学生,王畿。王畿本身不是特别有名,但是他后来收了一个有名的学生叫徐文长。徐文长开辟了绍兴此后在明清两朝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绍兴师爷。
四句彻上彻下语
王阳明家的庭院里有座小桥,题名叫天泉桥,王阳明就在这个天泉桥上解答王畿和钱德洪的疑问,王阳明说了四句话,被称为“四句教”,这件事后来就被称为“天泉证道”。
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这说的是一种世界观。世界观就有是人与天地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我们带着执意去看那种关系,就始终处在矛盾之中。因此东方哲学里的世界观,叫天人合一,阴阳合一。王彦明就是说知行合一都是合一的。是取消矛盾性和独立性的,讲究人天地自然的和谐叫世界观。因此,心外可以无物,可以包容一切。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这是人生观。人生观就是解决我与我的关系,我与我达到了和谐人生最痛的是什么呢?是我与我内心周旋。人生最幸的是什么呢?是我与我内心和谐。一意念起,然后知道善恶,知道光明黑暗在哪里,那我与我的周旋就成功了,我与我的矛盾就解决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是价值观。实际就是以经过一种价值判断后,在价值观指导下的人生智慧,当然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智慧。“致良知"放在这个价值观里,对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人心的影响,起到根本的作用。每个时代都应有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对社会的良性运作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方法论,这就是行动层面,实践层面了。也就是王彦明讲的要知行合一,要事上练。因此,不经历困难,挫折行出来的“致良知”,不是真正的“致良知”。也就是说不经过红尘的历练,不经过知行合一的锤炼,你得到的这些东西都不是真东西,都是浮于表面的。所以事上练叫“为善去恶是格物”,就处处格物,处处反省。到这个层面就和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和完全吻合,这就叫修身,可以处处反省!
“常乐活是真功夫"。身心俱愉悦,这样更容易进入学习的那种至妙的环境,更容易开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