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坐办公室,浙大硕士爬铁塔!”
这话听着像段子,可对一位浙大女硕士来说,是凌晨三点抢修完电缆、浑身泥水时的真实眼泪。
她妈晒出她崩溃的照片,头发凌乱,眼神空洞,像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了一整夜。网友一看,炸了:“太难了!”
可不是嘛,谁家姑娘寒窗二十载,从小镇卷到浙大硕士,图的不是格子间、咖啡机、PPT?
结果倒好,毕业即“登高”,天天背着十斤工具箱,爬铁塔、钻电缆沟,暴雨天还得去修变压器——这哪是国家电网?这是“国家搬砖局”吧!
名校光环一照,原以为是白领精英,结果是蓝领战士。
更扎心的是,同期进来的二本同事,人家在空调房里敲键盘,她在这儿跟高压电“谈心”。心理落差大到能发电,直接把她的职业理想电成了灰。
她后悔了,说早知道这样,当初就该去华为——哪怕“996”,好歹是坐在办公室里“被剥削”,而不是在野外“被雷劈”。
可现实哪有那么多“早知道”?
她当初选电网,图的是“稳定”二字。央国企嘛,听起来就靠谱:不用怕35岁被优化,退休有保障,逢年过节亲戚问“在哪高就”,一句“国家电网”直接封神。
可她忘了,电网的“稳定”,是拿“基层服务期”换的。尤其是名校硕士,领导一看:高材生!潜力股!不能浪费!于是,“重点培养对象”直接发配一线——美其名曰“锻炼”,实则是让你先学会爬塔,再学会做人。
这就像你考了清华,校长说:“来,先去食堂刷三个月盘子,培养基层情怀。”情怀是培养了,但自尊心碎了一地。
可你说电网不公平?也不尽然。
在体制内,学历高≠直接坐办公室。相反,基层经历往往是晋升的“硬通货”。你没在雨里抢修过变压器,没在深夜排查过线路故障,将来怎么管团队?怎么写报告?怎么跟领导汇报“人民群众的用电需求”?
可问题是——她想要的不是“未来可能的晋升”,而是“现在能不能体面点”。
从小到大,她是“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的骄傲,是家族群里的“清北预备役”。
结果现在,亲戚问:“闺女在电网干啥呢?”妈妈只能含糊其辞:“呃……搞技术的。”谁好意思说“在爬铁塔”啊!
于是她崩溃了。
不是受不了苦,是受不了“落差”。不是怕干活,是怕自己的学历成了“讽刺”。
有网友说她“矫情”:“电网待遇那么好,忍几年就上去了。”
可你想想,一个从小在书堆里长大的姑娘,突然被扔进泥地里抡大锤,谁不懵?再说,凭什么“忍”是唯一的答案?为什么高学历就得接受“专业不对口”“体力透支”“心理落差”三连击?
也有网友心疼:“这哪是就业,是‘入狱’。”
更扎心的是,她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那些以为“名校毕业=人生通关”的年轻人,一脚踏进社会,才发现:你的学历是敲门砖,但进门后,所有人都从同一条起跑线开始搬砖。
那她该不该辞职?
回老家考教师编,图个清闲安稳,未必是退步。毕竟,职业选择没有标准答案。有人爱稳定,有人爱挑战,有人宁愿月薪八千坐办公室,也不愿月薪两万爬铁塔。
但比“该不该辞职”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对“好工作”的定义,是不是太单一了?
好像只有进大厂、考编、进国企才算“成功”,好像只有坐办公室、穿西装、喝咖啡才算“体面”。可如果一个浙大硕士愿意用知识去保障万家灯火,哪怕是在铁塔上,难道就不值得尊重?
反过来,如果电网招了硕士,却只当“高级苦力”,不给成长通道,那也是资源错配。
这事儿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她不是输给了工作,而是输给了想象。
她想象中的电网,是科技感十足的调度中心;现实中的电网,是裤腿沾泥的抢修现场。差距太大,心就碎了。
所以,别光说她“太难了”,也别骂她“娇气”。她只是太相信“名校光环”能照亮前路,却忘了——真正的光,有时候得自己扛着设备,一步步修出来。
愿她无论留下还是离开,都能找到不委屈自己的位置。毕竟,人生不是非得“爬塔”或“坐办”,而是你选择的路,眼里还有光。











网友评论